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双语对应语料库与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培养--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变化情况的计算机辅助实验研究

致谢第5-9页
摘要第9-14页
abstract第14-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30-37页
    1.0 引言第30页
    1.1 本研究的目的第30-33页
        1.1.1 研究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翻译能力的表现情况第31页
        1.1.2 探究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时的思维活动特点第31-32页
        1.1.3 探讨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翻译教学的可能性及具体做法第32-33页
    1.2 本研究的重要性第33-35页
        1.2.1 理论价值第33-34页
        1.2.2 方法论意义第34-35页
        1.2.3 对翻译教学实践的意义第35页
    1.3 本论文的结构第35-37页
第二章 语料库翻译研究综述第37-79页
    2.0 引言第37-39页
    2.1 语料库翻译研究界说第39-41页
    2.2 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简介第41-61页
        2.2.1 与翻译研究相关的语料库第41-46页
        2.2.2 国外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第46-55页
        2.2.3 国内翻译研究用主要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第55-61页
    2.3 语料库方法作为翻译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第61-77页
        2.3.1 语料库与翩译理论研究第62-70页
        2.3.2 语料库与翻译应用研究第70-77页
    2.4 现有语料库翻译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必要性第77-78页
    2.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三章 理论框架第79-104页
    3.0 引言第79页
    3.1 翻译能力研究第79-90页
        3.1.1 翻译能力界说第79-86页
        3.1.2 国内外主要翻译能力理论模型概览第86-90页
    3.2 翻译过程解析第90-96页
    3.3 翻译测试评分方法第96-100页
    3.4 基于翻译过程的翻译能力理论模型及评测方法第100-103页
    3.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验过程第104-146页
    4.0 引言第104页
    4.1 研究问题第104-105页
    4.2 研究中的变量第105-107页
    4.3 学生译者的界定与受试者的选取第107-115页
        4.3.1 学生译者的界定第108-109页
        4.3.2 两个自然班学生的总体情况第109-114页
        4.3.3 参加回顾式访谈的受试者第114页
        4.3.4 小结第114-115页
    4.4 实验用文本材料的选择第115-118页
        4.4.1 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翻译能力的单项教学要求第115页
        4.4.2 普通语言语域类翻译文本材料的选择第115-117页
        4.4.3 特殊用途语言语域类翻译文本材料的选择第117-118页
    4.5 实验工具第118-128页
        4.5.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译者共用的词典资源第118-120页
        4.5.2 供实验组学生译者使用的双语对应语料库资源第120-126页
            4.5.2.1 网络语料库第120-123页
            4.5.2.2 本课題研究者购买的双语语料库第123页
            4.5.2.3 自建双库第123-126页
        4.5.3 实验研究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的研发第126-128页
        4.5.4 实验研究用工具软件第128页
    4.6 实验过程第128-136页
        4.6.1 实验前的教学准备工作第129-130页
        4.6.2 试点研究第130页
        4.6.3 四次实验过程第130-136页
    4.7 数据搜集与整理第136-143页
        4.7.1 对访谈录音的转写第136页
        4.7.2 对学生译者译文的评分第136-143页
        4.7.3 对评阅等级的标准化舰第143页
    4.8 数据分析第143-145页
    4.9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五章 实验发现讨论一: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第146-172页
    5.0 引言第146页
    5.1 对研究问题的回顾第146-147页
    5.2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外在表现的讨论第147-170页
        5.2.1 学生译者四次翻译过程中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的总体情况第147-150页
        5.2.2 学生译者在不同翻译方向和文本类型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第150-161页
        5.2.3 母语水平高与母语水平低的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第161-165页
        5.2.4 外语水平高与外语水平低的学生译者翻译能力的外在表现第165-170页
    5.3 本章小结第170-172页
第六章 实验发现讨论二: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的思维活动情况第172-205页
    6.0 引言第172-173页
    6.1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学生译者翻译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第173-183页
        6.1.1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英译汉过程中的作用第173-176页
        6.1.2 双语语料库在普通语言语域类文本汉译英过程中的作用第176-179页
        6.1.3 双语对应语料库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英译汉过程中的作用第179-180页
        6.1.4 双语语料库在特殊语言语域类文本汉译英过程中的作用第180-183页
        6.1.5 小结第183页
    6.2 双语对应语料库介入下学生译者思维活动的特点归纳第183-197页
        6.2.1 学生译者不需要查询翻译参考资源时的思维活动特点第183-186页
        6.2.2 对照组学生译者查询词典时的思维活动特点第186-191页
        6.2.3 实验组学生译者查询双语语料库时的思维活动特点第191-196页
        6.2.4 小结第196-197页
    6.3 学生译者使用双语对应语料库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197-201页
    6.4 对今后双语语料库研发及运用的启示第201-204页
    6.5 本章小结第204-205页
第七章 结论第205-215页
    7.0 引言第205页
    7.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第205-210页
        7.1.1 理论贡献第205-207页
        7.1.2 方法论上的价值第207-208页
        7.1.3 对翻译教学的意义第208-209页
        7.1.4 对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发的指导意义第209-210页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210-212页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第212-213页
    7.4 本章小结第213-215页
参考文献第215-235页
附录第235-292页
    附录一 奥斯陆多语语料库子库信息简表第235-239页
    附录二 实验用文本材料及参考译文第239-243页
    附录三 中文语言资源联盟《中英句子级对齐双语语料库》原始文件样例第243-244页
    附录四第244-246页
    附录五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作品英汉翻译语料库第246-250页
    附录六第250-253页
    附录七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平台(CATTP)简介第253-262页
    附录八 学生译者使用参考资源情况登记表第262-265页
    附录九 回顾式访谈录音转写文字材料样本选例第265-281页
    附录十 随机打乱学生译者四次翻译练习编号的步骤第281-287页
    附录十一 四次翻译练习评估置表及其对应的学生译文样例第287-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学文化
下一篇:陆相混积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