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31页 |
一 帝王巡狩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帝王巡狩传统与中国文学 | 第13-19页 |
三 乾隆巡游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31页 |
第一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文化生态的互动 | 第31-66页 |
第一节 南巡对江南文化生态之影响 | 第31-53页 |
一 广学额、举召试 | 第32-34页 |
二 礼臣工、恤耆旧 | 第34-39页 |
三 修祀典、祭陵寝 | 第39-44页 |
四 幸书院、励多士 | 第44-47页 |
五 起三阁、藏四库 | 第47-53页 |
第二节 江南士人对待南巡之态度 | 第53-66页 |
一 刻意逢迎、歌功颂德 | 第53-58页 |
二 谏止反对、拒不配合 | 第58-62页 |
三 依违两可、态度暖昧 | 第62-66页 |
第二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往 | 第66-90页 |
第一节 南巡与江南士人之交游 | 第66-68页 |
第二节 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典型个例 | 第68-81页 |
一 沈德潜:“天子门生更故人” | 第68-73页 |
二 钱陈群:“江浙之大老” | 第73-77页 |
三 杭世骏:“买卖破铜烂铁人” | 第77-81页 |
第三节 “天子原非友匹夫”:帝王与江南士人交往之启发 | 第81-90页 |
一 “簪绅盛事传乡里”:宠眷优渥的深广影响 | 第81-83页 |
二 “上与天子,赓和其辞”:诗歌酬唱的媒介作用 | 第83-86页 |
三 “顺者昌、逆者亡”:君臣交往的垂范意义 | 第86-90页 |
第三章 乾隆南巡特科召试研究 | 第90-126页 |
第一节 清代帝王巡幸召试的地位与意义 | 第91-99页 |
一 清代特科巡幸召试概览 | 第91-94页 |
二 巡幸召试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 第94-99页 |
第二节 乾隆南巡召试及钦取人才 | 第99-114页 |
一 乾隆南巡召试之举行 | 第99-105页 |
二 南巡召试录用之精英人才 | 第105-114页 |
第三节 乾隆南巡召试之影响 | 第114-126页 |
一 “殊遇”、“异典”:江浙社会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 第114-120页 |
二 “圣主特达之知”:钦取人员对南巡召试的反馈 | 第120-123页 |
三 召试钦取人才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 第123-126页 |
第四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品题与刻石 | 第126-172页 |
第一节 品题名胜:“璇题千载焕,饴慕一心增” | 第126-154页 |
一 乾隆品题江南名胜的形式及特点 | 第127-136页 |
二 南巡御题对江南名胜的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 | 第136-147页 |
三 典型个例:南巡品题对西湖美景的塑造与影响 | 第147-154页 |
第二节 刻石勒碑:“一入门心生敬慕,碑亭因是圣文留” | 第154-172页 |
一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考述 | 第154-160页 |
二 南巡江南名胜刻石的缘起及特点 | 第160-164页 |
三 南巡刻石对于江南名胜的意义及影响 | 第164-172页 |
第五章 乾隆南巡与江南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建筑与绘画 | 第172-212页 |
第一节 建立行宫,增饰景点:“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 | 第172-189页 |
一 行宫园林的建造与修缮 | 第173-177页 |
二 山水名胜的增修与复原 | 第177-183页 |
三 典型个例:乾隆南巡与扬州山水、园林景观 | 第183-189页 |
第二节 绘制仿造,由南至北:“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 第189-202页 |
一 江南美景及南巡盛况的绘制 | 第189-193页 |
二 江南美景的移植与仿制 | 第193-202页 |
第三节 绘制仿造的缘由及意义:“湖光山色”?“吏治民依”? | 第202-212页 |
一 绘画、仿制的原因 | 第202-208页 |
二 绘画、仿制的意义 | 第208-212页 |
第六章 乾隆南巡御制诗歌研究 | 第212-247页 |
第一节 南巡御制诗的主旨内容及其价值 | 第213-233页 |
一 翕河奠海 | 第214-219页 |
二 考政课吏 | 第219-225页 |
三 关注民生 | 第225-229页 |
四 眺览山川 | 第229-233页 |
第二节 南巡御制诗的鲜明特点 | 第233-247页 |
一 空前庞大的和诗叠韵规模 | 第234-238页 |
二 典型显著的“阐释议论”风格 | 第238-242页 |
三 前后相异的诗歌情感变化 | 第242-247页 |
第七章 乾隆南巡颂圣诗文研究 | 第247-301页 |
第一节 南巡颂圣诗文之创作 | 第248-257页 |
一 创作主体 | 第248-251页 |
二 创作类型 | 第251-252页 |
三 创作规模 | 第252-255页 |
四 创作成因 | 第255-257页 |
第二节 南巡诗歌研究 | 第257-276页 |
一 主题:揄扬升平、润色宏业 | 第257-265页 |
二 体裁:众体赅备、别具创意 | 第265-271页 |
三 形式:鸿篇巨制、佳构间出 | 第271-276页 |
第三节 南巡赋、颂研究 | 第276-301页 |
一 题材内容上的新拓展 | 第276-287页 |
二 艺术特点 | 第287-301页 |
结论 | 第301-309页 |
一 历史评价 | 第301-304页 |
二 文化意义 | 第304-306页 |
三 文学影响 | 第306-309页 |
附录一: 乾隆南巡沿途名胜御制题额、楹联列表 | 第309-332页 |
附录二: 乾隆南巡品题刻石举例 | 第332-337页 |
附录三: 乾隆南巡栖霞行宫各景图 | 第337-343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35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第358-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