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 第12-1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基础工作量 | 第17-18页 |
1.5 主要新认识及其科学(应用)意义 | 第18-20页 |
2 地质背景 | 第20-28页 |
2.1 构造演化 | 第20-24页 |
2.2 地层与生储盖组合 | 第24-28页 |
3 混积岩基本特征及其判识 | 第28-45页 |
3.1 宏观沉积背景特征 | 第28-33页 |
3.2 微观岩石学特征 | 第33-36页 |
3.3 沉积相对岩石学的控制及混积岩宏观-微观判识 | 第36-45页 |
4 混积岩储层基本特征 | 第45-65页 |
4.1 岩石学 | 第45-51页 |
4.2 储集空间 | 第51-61页 |
4.3 物性 | 第61-65页 |
5 混积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 | 第65-83页 |
5.1 压实和胶结作用—储层致密化的原因 | 第65-73页 |
5.2 裂缝作用—储层形成的条件 | 第73-76页 |
5.3 溶蚀作用—储层形成的关键 | 第76-80页 |
5.4 成岩演化特征 | 第80-83页 |
6 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研究 | 第83-106页 |
6.1 中深层储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 第83-85页 |
6.2 混积岩“三元控储”储层成因机制 | 第85-95页 |
6.3 储层关键成岩作用—溶蚀作用深化研究 | 第95-104页 |
6.4 储层有利目标分析预测 | 第104-106页 |
主要结论与认识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