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聃《正音撮要》研究
| 致谢 | 第3-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2-18页 |
| 1.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3. 研究动机 | 第16-17页 |
| 4. 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罗伯聃及《正音撮要》简介 | 第18-29页 |
| 1.1 19世纪西方的汉语研究概述 | 第18-22页 |
| 1.2 罗伯聃生平简介 | 第22-24页 |
| 1.3 罗伯聃对汉语的认识 | 第24-27页 |
| 1.4 《正音撮要》简介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正音撮要》文献史研究 | 第29-42页 |
| 2.1 罗伯聃《正音撮要》的版本 | 第29-30页 |
| 2.2 罗伯聃《正音撮要》编写底本的选择 | 第30-37页 |
| 2.3 《正音撮要》对《红楼梦》的译介 | 第37-42页 |
| 第三章 《正音撮要》的文本研究 | 第42-62页 |
| 3.1 《正音撮要》中的北京话词语 | 第42-43页 |
| 3.2 《正音撮要》中的词语翻译及其文化意义 | 第43-47页 |
| 3.3 罗伯聃注音体系的选择 | 第47-55页 |
| 3.4 罗伯聃注音体系的特点 | 第55-58页 |
| 3.5 罗伯聃使用的是“北京官话”吗 | 第58-62页 |
| 第四章 罗伯聃《正音撮要》的影响 | 第62-67页 |
| 结语《正音撮要》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 | 第67-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91页 |
| 1. 罗伯聃生平大事记 | 第73-74页 |
| 2. 汉语拼音方案、罗伯聃注音与威妥玛注音对照表 | 第74-86页 |
| 3. 罗伯聃小传 | 第86-89页 |
| 4. 《王娇鸾百年长恨》序言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