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言 | 第9-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就业意向学生群体英语能力培养要求 | 第9页 |
2.升学意向学生群体英语能力培养要求 | 第9-10页 |
3.桂林市中职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习惯 | 第12-13页 |
2.提升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新媒体英语教学水平 | 第13页 |
3.促进中职旅游英语教学资源共享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 第14页 |
2.如何提高中职旅游专业教师新媒体英语教学水平 | 第14页 |
3.如何提高中职旅游专业新媒体英语教学模式的适学性 | 第14-15页 |
4.如何建立模块化教学的中职旅游英语新媒体学习平台 | 第15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1.中职旅游英语 | 第25页 |
2.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英语 | 第25页 |
3.新媒体英语教学 | 第25-26页 |
4.教学改进 | 第26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2.生态教育理念 | 第27-28页 |
三、实证研究设计和方法 | 第28-31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中职旅游英语新媒体教学模式可行性 | 第28页 |
(二)研究对象—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 | 第28页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 第28-29页 |
(四)数据分析—图表分析、文字描述、文献归纳 | 第29-31页 |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旅游英语教学调研与分析 | 第31-41页 |
(一)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概述 | 第31-33页 |
1.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2.新媒体英语教学模式 | 第32-33页 |
(二)中职旅游专业新媒体英语教学分析 | 第33-36页 |
1.教师课堂教学分析 | 第33-34页 |
2.教师使用新媒体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3.教师新媒体教学技能培训分析 | 第35-36页 |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分析 | 第36-39页 |
1.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2.学生英语学习观念分析 | 第37页 |
3.学生自主学习状况分析 | 第37-38页 |
4.学生使用英语资源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四)问题分析与思考 | 第39-41页 |
1.问题的发现 | 第39-40页 |
2.解决方案的思考 | 第40-41页 |
五、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改进研究 | 第41-51页 |
(一)教学对象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 第41-47页 |
1.针对就业意向学生群体的教学平台 | 第41-43页 |
2.针对升学意向学生群体的教学平台 | 第43-47页 |
(二)教学媒介与教学内容对应图示 | 第47-48页 |
(三)新媒体与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 | 第48-51页 |
1.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改进 | 第48页 |
2.新媒体与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 第48-49页 |
3.构建以培养学生使用资源自主学习英语教学模式的目的 | 第49-51页 |
六、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改进实践过程及效果分析 | 第51-73页 |
(一)新媒体环境下英语教学改进实践整体设计 | 第51-54页 |
1.英语教学改进实践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2.英语教学改进实践设计框架 | 第52页 |
3.英语教学改进实践设计目标 | 第52-54页 |
(二)适用于就业意向学生群体教学设计 | 第54-60页 |
1.单词部分教学模式改进 | 第56-58页 |
2.听说部分教学模式改进 | 第58-59页 |
3.课外部分学习模式改进 | 第59-60页 |
(三)适用于升学意向学生群体教学设计 | 第60-69页 |
1.翻译板块教学设计分析 | 第62-66页 |
2.写作板块教学设计分析 | 第66-69页 |
(四)效果验证与分析 | 第69-73页 |
1.新途径促进师生交流学习 | 第69-70页 |
2.新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70-71页 |
3.新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第71页 |
4.新途径监控机制仍需改进 | 第71-73页 |
七、结束语 | 第73-75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73页 |
(二)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一 | 第77-79页 |
附录二 | 第79-81页 |
附录三 | 第81-83页 |
附录四 | 第83-88页 |
附录五 | 第88-99页 |
附录六 | 第99-106页 |
附录七 | 第106-112页 |
附录八 | 第112-114页 |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