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声学性能及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进气噪声研究目的及其机理分析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消声器声学仿真方法 | 第11-13页 |
1.2.2 声源特性提取研究分析 | 第13-15页 |
1.2.3 声学试验和辐射噪声研究分析 | 第15-17页 |
1.2.4 进气系统声学结构综合设计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2章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声学性能仿真对比研究 | 第22-39页 |
2.1 消声性能评价指标 | 第23-25页 |
2.1.1 插入损失 | 第23页 |
2.1.2 传递损失 | 第23-24页 |
2.1.3 消声量 | 第24-25页 |
2.2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传递损失试验 | 第25-26页 |
2.3 消声元件传递损失数值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2.3.1 传递损失一维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2.3.2 传递损失三维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3.3 传递损失时域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2.4 消声元件传递损失计算分析对比 | 第29-38页 |
2.4.1 进气系统谐振腔分析 | 第29-31页 |
2.4.2 进气系统空滤器无滤芯分析 | 第31-34页 |
2.4.3 进气系统空滤器带滤芯分析 | 第34-37页 |
2.4.4 考虑流速的传递损失计算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进气系统声源特性提取 | 第39-55页 |
3.1 线性声学声电类比及传递矩阵 | 第40-42页 |
3.1.1 声电类比 | 第40页 |
3.1.2 四端网络 | 第40-42页 |
3.2 声学特性提取 | 第42-45页 |
3.2.1 源阻抗测量方法获取 | 第42-43页 |
3.2.2 源阻抗求解 | 第43-45页 |
3.2.3 源强度求解 | 第45页 |
3.3 发动机声源特性试验及仿真分析 | 第45-54页 |
3.3.1 试验测试结果 | 第45-51页 |
3.3.2 对比仿真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辐射噪声分析 | 第55-74页 |
4.1 进气系统结构模态分析 | 第55-62页 |
4.1.1 进气系统引气管模态分析 | 第56-60页 |
4.1.2 进气系统空滤器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4.1.3 进气系统约束模态分析 | 第61-62页 |
4.2 空滤器声振耦合研究 | 第62-67页 |
4.2.1 耦合模态分析 | 第62-65页 |
4.2.2 声振耦合模型分析 | 第65-67页 |
4.3 空滤器壳体辐射噪声研究 | 第67-72页 |
4.3.1 辐射噪声计算分析 | 第67-71页 |
4.3.2 辐射噪声控制 | 第71-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进气系统消声方案设计及验证 | 第74-88页 |
5.1 基础进气系统声学测试 | 第74-78页 |
5.1.1 无进气系统测试 | 第74-75页 |
5.1.2 进气系统标准状态测试 | 第75页 |
5.1.3 进气系统引出测试 | 第75-78页 |
5.2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的优化设计 | 第78-83页 |
5.2.1 进气系统噪声分析 | 第78-79页 |
5.2.2 进气系统消声元件设计 | 第79-81页 |
5.2.3 宽频微穿孔消声器设计 | 第81-83页 |
5.3 基于声模态确定消声元件的安装 | 第83-84页 |
5.4 降噪方案仿真分析及实车验证 | 第84-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8-90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88-8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