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提升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的策略研究--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MOOC课程为例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MOOC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第14页
        1.1.2 在线学习交互研究受到重视第14-15页
        1.1.3 MOOC讨论区学习者的交互层次普遍较低第15页
        1.1.4 学习分析技术为在线交互研究提供了方法第15-16页
    1.2 问题提出第16-17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8-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2页
2.研究综述第22-38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MOOC第22页
        2.1.2 教师教育类MOOC第22-23页
        2.1.3 MOOC学习者第23页
        2.1.4 MOOC讨论区第23-24页
        2.1.5 交互及交互层次第24-25页
    2.2 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0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5-26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6-30页
        2.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0页
    2.3 理论基础第30-32页
        2.3.1 扎根理论第30-31页
        2.3.2 活动学习理论第31页
        2.3.3 学习共同体理论第31页
        2.3.4 交互理论第31-32页
        2.3.5 学习分析理论第32页
    2.4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MOOC课程概述第32-38页
        2.4.1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课程简介第32-33页
        2.4.2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课程特色第33-35页
        2.4.3 《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讨论区交互活动设计第35-38页
3.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框架的构建第38-42页
    3.1 构建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框架参考的已有研究成果第38-39页
    3.2 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框架的构建第39-41页
    3.3 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框架信度的保证第41-42页
4.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第42-89页
    4.1 QSRNvivo10软件介绍第42-43页
    4.2 基于QSRNvivo10软件的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内容的分析第43-82页
        4.2.1 技术素养类话题讨论区分析过程第44-59页
        4.2.2 方法类-授导式教学话题讨论区分析过程第59-72页
        4.2.3 方法类-探究式教学话题讨论区分析过程第72-82页
    4.3 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及各层次特征分析第82-89页
        4.3.1 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第82-84页
        4.3.2 各交互层次特征及达不到更高交互层次的原因分析第84-89页
5.提升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的策略第89-94页
    5.1 针对MOOC平台的策略第89-90页
        5.1.1 MOOC讨论区应支持学习者多种形式的表达第89页
        5.1.2 MOOC讨论区应能激励学习者高质量的交互第89-90页
    5.2 针对课程服务支持团队的策略第90-93页
        5.2.1 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及助教的引领作用第90-91页
        5.2.2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第91页
        5.2.3 借助社会性工具,延伸讨论渠道第91-92页
        5.2.4 吸纳往期交互层次较高的学习者加入到课程辅导团队第92页
        5.2.5 设计有梯度的讨论话题,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讨论第92-93页
    5.3 针对学习者的策略第93-94页
        5.3.1 学习者应做好课前准备第93页
        5.3.2 学习者应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及需求,加强学习、交互意愿第93页
        5.3.3 学习者应勤于思考及反思,积极主动的与讨人协商交流第93-94页
6.总结与反思第94-97页
    6.1 研究结论第94-95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95-96页
    6.3 研究反思第96-97页
        6.3.1 研究不足第96页
        6.3.2 研究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1页
附录第101-108页
    附件一:《MOOC讨论区学习者交互层次分析框架》专家函询问卷第101-103页
    附件二:技术素养类话题讨论区开放编码表第103-105页
    附件三:方法类-授导式教学话题讨论区开放编码表第105-107页
    附件四:方法类-探究式教学话题讨论区开放编码表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研修工作坊的组建与运行机制个案研究--以数学研修工作坊为例
下一篇:专题教育社区支持的协同教学模式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