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攀比心理分析与指导策略建议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9-22页
    1.1 选题缘由第9-10页
        1.1.1 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很多来自于攀比第9页
        1.1.2 教师与家长面对孩子攀比采用的引导方式或策略不当第9-10页
        1.1.3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第10页
        1.1.4 自身经历第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0-11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1-18页
    1.3 核心概念界定第18页
        1.3.1 初中生第18页
        1.3.2 攀比心理第18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页
        1.4.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2.1 理论意义第18-19页
            1.4.2.2 实践意义第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页
        1.5.1 文献法第19页
        1.5.2 问卷法第19页
        1.5.3 访谈法第19页
    1.6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2页
        1.6.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19-20页
        1.6.2 社会比较理论第20页
        1.6.3 从众理论第20-22页
2 研究设计第22-24页
    2.1 研究对象第22页
    2.2 研究工具第22-23页
        2.2.1 初中生攀比心理问卷第22-23页
        2.2.2 Rosenberg自尊量表第23页
        2.2.3 中学生问题行为调查问卷第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2.3.1 文献法第23页
        2.3.2 问卷法第23页
        2.3.3 访谈法第23-24页
3 初中生攀比心理现状分析第24-30页
    3.1 初中生攀比心理的总体倾向第24页
    3.2 不同群体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4-28页
        3.2.1 不同性别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4-25页
        3.2.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5页
        3.2.3 不同地域(城市、农村)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5-26页
        3.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6页
        3.2.5 单双亲家庭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6-27页
        3.2.6 不同经济背景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7页
        3.2.7 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攀比心理的差异分析第27-28页
    3.3 初中生攀比心理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分析第28-30页
        3.3.1 初中生自尊水平的总体表现第28页
        3.3.2 初中生问题行为的总体表现第28页
        3.3.3 攀比心理倾向与自尊水平关系分析第28-29页
        3.3.4 攀比心理倾向与问题行为关系分析第29-30页
4 讨论第30-35页
    4.1 初中生攀比心理的一般问题第30-32页
        4.1.1 初中生攀比心理总体情况第30-31页
        4.1.2 初中生攀比心理的群体差异第31-32页
    4.2 初中生攀比心理对社会适应带来的影响第32-35页
5 初中生攀比心理调适的指导策略建议第35-43页
    5.1 父母引导策略建议第35-41页
        5.1.1 父母正确面对,承认自己的攀比心理第35-36页
        5.1.2 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第36-37页
        5.1.3 父母正确面对且接受初中生的攀比心理第37-38页
        5.1.4 适当满足初中生的攀比心理第38-39页
        5.1.5 合理引导初中生的攀比心理第39-41页
    5.2 教师引导策略建议第41-43页
        5.2.1 对于禁止攀比,教师的普遍态度第41页
        5.2.2 尊重初中生的价值观第41-42页
        5.2.3 平静对待初中生的攀比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追求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元市A小学流动儿童自信心教育活动个案研究--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微观视角
下一篇:人口变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区及庐江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