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4页 |
0.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0.1.1 篇章连接成分的重要性 | 第7页 |
0.1.2 实际教学所需 | 第7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0.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8-9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9页 |
0.3.3 语料来源 | 第9页 |
0.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0.4.1 国外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 第9-10页 |
0.4.2 国内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 第10-12页 |
0.5 相关术语的界定 | 第12-14页 |
0.5.1 关于“单句”和“复句” | 第12-13页 |
0.5.2 篇章的层次结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篇章分布考察 | 第14-30页 |
1.1 篇章连接成分典型用法的篇章分布 | 第15-21页 |
1.1.1 类同连接成分典型用法的篇章分布 | 第15-16页 |
1.1.2 胜过连接成分典型用法的篇章分布 | 第16-18页 |
1.1.3 尤最连接成分典型用法的篇章分布 | 第18-21页 |
1.2 篇章连接成分非典型用法的篇章分布 | 第21-23页 |
1.2.1 作为副词的句内分布 | 第21-22页 |
1.2.2 作为副词的短语结构分布 | 第22-23页 |
1.3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与其他词语的共现形式 | 第23-26页 |
1.3.1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与同类的共现 | 第23-24页 |
1.3.2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与副词的共现 | 第24-26页 |
1.4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连接能力考察 | 第26-28页 |
1.4.1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使用情况统计 | 第26-27页 |
1.4.2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连接能力考查 | 第27-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语义关系考察 | 第30-47页 |
2.1 作为篇章连接成分的语义结构模式 | 第30-36页 |
2.1.1 完整语义结构模式 | 第30-31页 |
2.1.2 次完整语义结构模式 | 第31-36页 |
2.2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在模式中的语义关系 | 第36-38页 |
2.2.1 包含关系 | 第36-37页 |
2.2.2 并列关系 | 第37-38页 |
2.3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在篇章中的逻辑语义关系 | 第38-45页 |
2.3.1 比较关系 | 第38-40页 |
2.3.2 递进关系 | 第40-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的篇章功能考察 | 第47-57页 |
3.1 焦点标记功能 | 第47-50页 |
3.1.1 焦点的含义及分类 | 第47-48页 |
3.1.2 比较类篇章连接成分与焦点标记 | 第48-50页 |
3.2 篇章衔接功能 | 第50-53页 |
3.2.1 衔接的含义 | 第50-51页 |
3.2.2 句法成分衔接 | 第51页 |
3.2.3 增补衔接 | 第51-53页 |
3.3 连贯功能 | 第53-56页 |
3.3.1 连贯的含义 | 第53-54页 |
3.3.2 语义追加功能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