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9-11页 |
1.1.2 体现历史课堂的人文属性 | 第9-10页 |
1.1.3 丰富历史课程的教学资源 | 第10页 |
1.1.4 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度 | 第10页 |
1.1.5 实现历史课程的美育价值 | 第10-11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文献的来源与归类 | 第11页 |
1.2.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诗史”与历史教学结合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4 国内研究现状评论及本文创新性说明 | 第15-16页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3.1 诗歌 | 第16页 |
1.3.2 历史教学 | 第16-18页 |
2 诗歌的文学特质和史学价值 | 第18-27页 |
2.1 诗歌的文学特质和史学价值 | 第18-20页 |
2.1.1 诗歌的文学特质 | 第18-19页 |
2.1.2 诗歌蕴含的史学价值 | 第19-20页 |
2.2 “诗”与“史”的辩证关系 | 第20-23页 |
2.2.1 诗歌与史书的区别 | 第20-22页 |
2.2.2 诗歌与历史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 诗歌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1 多数诗歌符合中学生认知特征 | 第23-24页 |
2.3.2 诗歌运用有助于达成历史教学三维目标 | 第24页 |
2.3.3 诗歌能够满足初中历史教学对史料的需求 | 第24-25页 |
2.4 从新史观的角度挖掘诗歌的史学价值 | 第25-27页 |
2.4.1 用社会史观分析诗歌 | 第25页 |
2.4.2 用文明史观分析诗歌 | 第25-27页 |
3 诗歌在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策略 | 第27-41页 |
3.1 诗歌在历史课堂的具体运用 | 第27-32页 |
3.1.1 创设情景,引人入胜 | 第27-28页 |
3.1.2 讲述知识,开阔视野 | 第28-30页 |
3.1.3 揭示哲理,激发情感 | 第30-31页 |
3.1.4 塑造人物,彰显精神 | 第31-32页 |
3.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诗歌的合适时机 | 第32-38页 |
3.2.1 立足教材,落实基础 | 第32-37页 |
3.2.2 旁征博引,点亮课堂 | 第37页 |
3.2.3 以诗为题,锻炼思维 | 第37-38页 |
3.3 在历史课堂中选用诗歌应遵循的原则 | 第38-41页 |
3.3.1 诗歌的选用应遵循目标性原则 | 第38页 |
3.3.2 诗歌的选用应遵循思想性原则 | 第38-39页 |
3.3.3 诗歌的选用应遵循精选性原则 | 第39页 |
3.3.4 诗歌的选用应遵循可行性原则 | 第39-41页 |
4 对将诗歌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 第41-47页 |
4.1 用正确的史观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诗歌运用 | 第41-43页 |
4.1.1 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诗歌运用 | 第41-42页 |
4.1.2 用社会史观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诗歌运用 | 第42页 |
4.1.3 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诗歌运用 | 第42-43页 |
4.2 运用诗歌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43-44页 |
4.2.1 增加阅读量,提升文学素养 | 第43页 |
4.2.2 丰富精神世界,传递正确价值观 | 第43页 |
4.2.3 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更新语言表达方式 | 第43-44页 |
4.3 运用诗歌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 第44-47页 |
4.3.1 掌握诗歌这类史料的阅读方法 | 第44-45页 |
4.3.2 培养从诗歌中探寻历史的意识 | 第45页 |
4.3.3 养成思辨的思维习惯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