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30页 |
2.1 知识 | 第14-18页 |
2.1.1 什么是知识 | 第14-15页 |
2.1.2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 | 第15-18页 |
2.2 认知理论发展 | 第18-20页 |
2.3 认知结构的概念 | 第20页 |
2.4 同化的概念 | 第20-21页 |
2.5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1-26页 |
2.5.1 有意义学习概念 | 第21页 |
2.5.2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 第21-22页 |
2.5.3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 第22-23页 |
2.5.4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 第23-26页 |
2.6 | 第26-27页 |
2.6.1 表征性学习过程 | 第26页 |
2.6.2 概念和命题意义的同化过程 | 第26-27页 |
2.7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 | 第27-28页 |
2.7.1 逐渐分化原则 | 第27-28页 |
2.7.2 综合贯通原则 | 第28页 |
2.7.3 先行组织者策略 | 第28页 |
2.8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 第28-30页 |
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第30-41页 |
3.1 同化论在生物学上的运用 | 第30-31页 |
3.2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31-33页 |
3.2.1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 第32页 |
3.2.2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 第32-33页 |
3.3 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 第33-35页 |
3.3.1 生物知识的上位学习 | 第33-34页 |
3.3.2 生物知识的下位学习 | 第34-35页 |
3.3.3 生物知识的并列结合学习 | 第35页 |
3.4 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3.5 先行组织者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3.5.1 提出先行组织者 | 第36-37页 |
3.5.2 选择与确定先行组织者 | 第37-38页 |
3.6 学习动机的应用 | 第38-41页 |
3.6.1 强调生物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 第39页 |
3.6.2 注重实验和课外教学活动 | 第39页 |
5.6.3 综合利用教学资源 | 第39-40页 |
3.6.4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40-41页 |
4 调查研究 | 第41-44页 |
4.1 调查对象 | 第41页 |
4.2 调查内容 | 第41页 |
4.3 调查方法 | 第4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4.4.1 优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41-42页 |
4.4.2 后进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42-43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 结论与思考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