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初探--以重庆市黔江区初中地理教师培训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4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1.5.1 初中地理教师 | 第16页 |
| 1.5.2 培训及培训评价 | 第16-17页 |
| 2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17-30页 |
| 2.1 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 2.1.1 地理课程标准理念 | 第17页 |
| 2.1.2 柯氏培训评价模型 | 第17-18页 |
| 2.1.3 CIPP 培训评价模型 | 第18-19页 |
| 2.2 评价体系研究的实践依据 | 第19-30页 |
| 2.2.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19-27页 |
| 2.2.2 访谈调查及观点归纳 | 第27-30页 |
| 3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编制 | 第30-37页 |
| 3.1 评价体系编制的原则 | 第30-31页 |
| 3.1.1 导向性原则 | 第30页 |
| 3.1.2 整体性原则 | 第30页 |
| 3.1.3 科学性原则 | 第30页 |
| 3.1.4 可行性原则 | 第30-31页 |
| 3.2 评价指标的构成 | 第31-32页 |
| 3.3 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32-33页 |
| 3.3.1 相关公式 | 第32页 |
| 3.3.2 权重确定 | 第32-33页 |
| 3.4 评价体系的框架及说明 | 第33-37页 |
| 3.4.1 评价体系的框架 | 第33-35页 |
| 3.4.2 评价体系的说明 | 第35-37页 |
| 4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再评价 | 第37-42页 |
| 4.1 培训评价体系再评价及其意义 | 第37页 |
| 4.2 培训评价体系再评价的对象及方式 | 第37-38页 |
| 4.2.1 评价体系再评价的对象 | 第37页 |
| 4.2.2 评价体系再评价的方式 | 第37-38页 |
| 4.3 培训评价体系再评价的改进对策 | 第38-42页 |
| 4.3.1 培训评价体系再评价的主要对策 | 第38-39页 |
| 4.3.2 培训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 | 第39-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A | 第45-47页 |
| 附录B | 第47-50页 |
| 附录C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