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课标与《美术鉴赏》教材分析 | 第15-26页 |
一、新课标与湘教版《美术鉴赏赏》的关系分析 | 第15-19页 |
(一) 新课标的要求 | 第15-16页 |
(二) 湘教版《美术鉴赏》教材分析 | 第16-18页 |
(三) 教材与新课标对比分析 | 第18-19页 |
二、新课标与《托物寄情》的关系分析 | 第19-24页 |
(一) 《托物寄情》课程内容展示 | 第19-23页 |
(二) 《托物寄情》课程内容与新课标的对比分析 | 第23-24页 |
三、武汉市高中文化课教材交叉学科内容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教学案例《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 | 第26-58页 |
一、对比教案展示 | 第26-41页 |
(一) 教学案例1 | 第26-28页 |
(二) 教学案例2 | 第28-41页 |
二、教学的教育性设计 | 第41-46页 |
(一) 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 | 第41-43页 |
(二) 教学的教育性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 第43-44页 |
(三) 对比教学设计例1和例2的教育性设计 | 第44-46页 |
三、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开发 | 第46-49页 |
(一)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开发的原因 | 第46页 |
(二) 对比教学设计例1和例2对教材内容的重组与开发 | 第46-49页 |
四、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艺术化 | 第49-51页 |
(一) 教师的定义 | 第49页 |
(二) 教师身份艺术化的角色和作用 | 第49-51页 |
五、教学效果评价 | 第51-58页 |
(一) 多主体多角度评价 | 第51-53页 |
(二) 学习结果评价 | 第53-58页 |
第三章 教学案例《托物寄情》多元性学习方法分析 | 第58-78页 |
一、启发式教学法 | 第58-63页 |
(一) 启发式教学法的定义 | 第58-59页 |
(二) 教学设计例2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 第59-62页 |
(三) 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 第62页 |
(四) 启发式教学法的局限性 | 第62-63页 |
二、接受式学习法 | 第63-65页 |
(一) 接受式学习法的定义 | 第63页 |
(二) 教学设计例2对接受式学习法的运用分析 | 第63-64页 |
(三) 接受式学习法的优点 | 第64页 |
(四) 接受式学习法的局限性 | 第64-65页 |
三、合作式学习法 | 第65-67页 |
(一) 合作时学习法的定义 | 第65页 |
(二) 教学设计例2对合作式学习法的运用分析 | 第65-66页 |
(三) 合作式学习法的优点 | 第66页 |
(四) 合作式学习法的局限性 | 第66-67页 |
四、体验式学习法 | 第67-69页 |
(一) 体验式学习的定义 | 第67-68页 |
(二) 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特征 | 第68页 |
(三) 教学设计例2对体验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分析 | 第68-69页 |
(四) 体验式学习法的局限性 | 第69页 |
五、对比教学法 | 第69-71页 |
(一) 对比教学的定义 | 第69页 |
(二) 教学设计例2对对比教学法的运用分析 | 第69-70页 |
(三) 对比教学的优点 | 第70页 |
(四) 使用对比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70-71页 |
六、多媒体教学法 | 第71-78页 |
(一) 多媒体教学法的定义 | 第71页 |
(二) 多媒体教学法的优点 | 第71-72页 |
(三)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策略和教学设计例2对其的运用 | 第72-78页 |
第四章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反思 | 第78-81页 |
一、教学反思的方面 | 第78-79页 |
二、教学设计例1和例2的教学反思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4页 |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难开展的原因 | 第81-82页 |
二、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