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

汉语“复词偏义”现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前言第8-13页
    1.1 引言第8-9页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9-10页
    1.3 研究缘起第10页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第10-11页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语例来源第11-13页
2 “复词偏义”现象研究状况述评第13-28页
    2.1 以往有关“复词偏义”现象研究的文献材料第13-14页
    2.2 既往研究的历史分期、特点及得失第14-16页
    2.3 以往的“复词偏义”现象研究所针对的焦点问题第16-26页
        2.3.1 “复词偏义”现象的内部构成第18-19页
        2.3.2 “复词偏义”的修辞作用第19页
        2.3.3 古今汉语中“复词偏义”现象的差异第19-20页
        2.3.4 复词偏义的整体语义偏向第20-22页
        2.3.5 复词偏义的称谓及语言层次上的归属第22-23页
        2.3.6 复词偏义的成因第23-26页
    2.4 既往研究的总体特点及可开拓之处第26-28页
3 “复词偏义”的成因第28-41页
    3.1 复词偏义成因的历来解说评析第28-31页
    3.2 复词偏义与关联理论第31-32页
    3.3 双音组合联合表义对最佳关联的体现第32-35页
    3.4 复词偏义的客观与主观基础第35-37页
        3.4.1 客观基础第35-36页
        3.4.2 主观基础第36-37页
    3.5 复词偏义的语用调节第37-39页
    3.6 偏义复词的形成第39-41页
4 “复词偏义”的语境体现第41-51页
    4.1 “复词偏义”是语境信息的最佳关联第41-44页
    4.2 “复词偏义”与语境信息最佳关联的体现——组合搭配第44-47页
    4.3 “复词偏义”与语境信息最佳关联的体现——替换第47-51页
        4.3.1 等同语义替换第47页
        4.3.2 共时等同语境替换第47-49页
        4.3.3 历时等同语境替换第49-51页
5 结语第51-54页
注释第54-55页
附录:“复词偏义”现象历来研究文献汇编·索引第55-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明代江南漕粮改折与地方社会
下一篇:基于感觉整合理论的对外汉字多媒体软件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