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8-10页 |
1、空间范围:明代的江南 | 第8-9页 |
2、制度史范围:漕粮改折 | 第9-10页 |
二、学术史 | 第10-13页 |
1、专门研究 | 第10-11页 |
2、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13页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6页 |
上篇:漕折制度 | 第16-43页 |
第一章 明代江南地区漕粮改折制度 | 第17-26页 |
一、金花银 | 第17-19页 |
二、官布折征 | 第19-21页 |
三、漕折制演变 | 第21-26页 |
1、漕运制的变革 | 第21-22页 |
2、漕折形成时期(成化—弘治) | 第22-23页 |
3、漕折成熟发展时期(正德—万历前期) | 第23-24页 |
4、漕折衰退时期(万历后期—明亡)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明代江南漕粮改折实态 | 第26-43页 |
一、漕折价格 | 第26-31页 |
1、前后期折价变化 | 第26-27页 |
2、正、改兑价格厘定 | 第27页 |
3、与其他税粮折征价格对比 | 第27-28页 |
4、与其他地区的对比 | 第28-29页 |
5、漕折价格与米价 | 第29-31页 |
二、漕折原因和用途 | 第31-36页 |
1、赈济灾伤 | 第31-32页 |
2、边燹倭乱 | 第32-34页 |
3、仓储调剂 | 第34页 |
4、修造漕船 | 第34-35页 |
5、水利兴修 | 第35-36页 |
三、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1、征收程序 | 第36-40页 |
2、财政收支 | 第40-43页 |
下篇:地方社会 | 第43-76页 |
第三章 愿镪易粟——明代高淳、溧水的永折漕粮与东坝修筑 | 第44-63页 |
一、缘起 | 第44-45页 |
二、三湖地区的水利开发 | 第45-47页 |
三、争田到争漕:赋役的分化 | 第47-49页 |
四、高淳折漕 | 第49-54页 |
1、除虚粮 | 第49-50页 |
2、万历折漕 | 第50-51页 |
3、纷争再起 | 第51-54页 |
五、愿镪易粟:溧水的迁仓到改折 | 第54-59页 |
六、社会影响 | 第59-61页 |
七、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明代中后期高乡市镇的发展竞争——以嘉定漕折为中心 | 第63-76页 |
一、缘起 | 第63-64页 |
二、嘉定漕折 | 第64-65页 |
三、折漕的动机——免役权与商业化 | 第65-69页 |
四、漕折权利争夺与市镇竞争 | 第69-74页 |
五、小结 | 第74-76页 |
总结 | 第76-80页 |
一、研究理论的思考 | 第76-78页 |
1、无时间性结构的数学表达 | 第76-77页 |
2、叙述的价值 | 第77-78页 |
二、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附录:《明实录》有关江南漕折的记载 | 第80-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后记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