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歌词的修辞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 课题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 学术界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页 |
四、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10-12页 |
五、 课题研究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林夕歌词词语修辞 | 第13-21页 |
第一节 语音修辞 | 第13-16页 |
一、 押韵 | 第13-14页 |
二、 衬词应用 | 第14-15页 |
三、 重字叠音应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词语锤炼 | 第16-21页 |
一、 词语意义的锤炼 | 第16-18页 |
二、 词语的语体色彩锤炼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林夕歌词的句子修辞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林夕歌词的句型修辞 | 第21-24页 |
一、 单句句型的修辞 | 第21-22页 |
二、 复句句型修辞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林夕歌词的句式修辞 | 第24-28页 |
一、 变式句修辞 | 第24-26页 |
二、 整散句和长短句修辞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林夕歌词的语篇修辞 | 第28-42页 |
第一节 林夕歌词的语篇衔接 | 第28-35页 |
一、 林夕歌词的节奏衔接 | 第28-29页 |
二、 林夕歌词的词汇衔接 | 第29-35页 |
第二节 林夕歌词的语篇连贯 | 第35-38页 |
一、 主题篇中复现 | 第35-37页 |
二、 主题篇尾复现 | 第37-38页 |
三、 主题贯穿篇中 | 第38页 |
第三节 语篇的结构类型 | 第38-42页 |
一、 顺连式 | 第39-40页 |
二、 平列式 | 第40页 |
三、 交错式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林夕歌词的辞格运用 | 第42-53页 |
第一节 林夕歌词的深层修辞格运用 | 第42-48页 |
一、 比喻 | 第43-44页 |
二、 比拟 | 第44-45页 |
三、 拈连 | 第45-46页 |
四、 移就 | 第46页 |
五、 通感 | 第46-47页 |
六、 夸张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林夕歌词的表层修辞格运用 | 第48-53页 |
一、 对偶 | 第48-49页 |
二、 排比 | 第49页 |
三、 同字 | 第49-50页 |
四、 反复 | 第50页 |
五、 引用 | 第50-51页 |
六、 层递 | 第51页 |
七、 反问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林夕歌词的风格 | 第53-64页 |
第一节 林夕作品的表现风格 | 第53-55页 |
一、 藻丽 | 第53-54页 |
二、 含蓄 | 第54-55页 |
三、 简洁 | 第55页 |
第二节 林夕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 | 第55-64页 |
一、 林夕作品形成的外部因素 | 第56-60页 |
二、 林夕作品风格形成的内部因素 | 第60-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