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的要求 | 第13-14页 |
1.2.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 第14页 |
1.2.3 人文地理贴合生活实际,有利于开展抛锚式教学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5.1 认知心理学理论 | 第16页 |
1.5.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6-17页 |
1.5.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页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6.3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概述及其在初中人文地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0-24页 |
2.1 抛锚式教学模式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2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2.1 教师只作为课堂策划与指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 第20-21页 |
2.2.2 注重问题解决的方法与过程,对结果不做深入探究 | 第21页 |
2.2.3 以情境为课堂主线,使课堂更加真实化 | 第21页 |
2.3 初中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4页 |
2.3.1 初中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 | 第21-22页 |
2.3.2 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 第24-32页 |
3.1 抛锚式教学模式具体环节 | 第24-26页 |
3.1.1 设置情境,引出问题 | 第24页 |
3.1.2 探究问题,分工合作 | 第24-25页 |
3.1.3 交流评价,巩固练习 | 第25页 |
3.1.4 课后反思,改进不足 | 第25-26页 |
3.2 抛锚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案例比较 | 第26-32页 |
3.2.1 学情和目标分析 | 第26-27页 |
3.2.2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 第27-29页 |
3.2.3 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 第29-31页 |
3.2.4 对比结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 第32-42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4.3 实验对象 | 第32页 |
4.4 实验前期工作 | 第32-35页 |
4.4.1 问卷分析 | 第32-34页 |
4.4.2 试卷分析 | 第34-35页 |
4.5 实验过程及内容 | 第35-36页 |
4.6 实验后期工作 | 第36-40页 |
4.6.1 问卷分析 | 第36-38页 |
4.6.2 课堂测评分析 | 第38-39页 |
4.6.3 试卷分析 | 第39-40页 |
4.7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4.7.1 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提高 | 第40页 |
4.7.2 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 第40页 |
4.7.3 教师的教学和组织能力有了积极变化 | 第40-41页 |
4.7.4 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转变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46-50页 |
调查问卷 1 | 第46-48页 |
调查问卷 2 | 第48-50页 |
附录二:阶段性水平测试卷 | 第50-58页 |
阶段性水平测试卷(前) | 第50-54页 |
阶段性水平测试卷(后) | 第54-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