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4-24页 |
0.1 食物过敏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0.2 软体类过敏原概述 | 第15-17页 |
0.2.1 软体类过敏原种类 | 第15-17页 |
0.2.2 菲律宾蛤仔相关研究 | 第17页 |
0.3 过敏原抗原性消减方法 | 第17-20页 |
0.3.1 物理法 | 第18-19页 |
0.3.2 化学法 | 第19页 |
0.3.3 生物法 | 第19-20页 |
0.4 表位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0.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0.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性质分析 | 第24-39页 |
1.1 引言 | 第24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24-28页 |
1.2.1 主要试剂及生物材料 | 第24-25页 |
1.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1.2.3 溶液配制步骤 | 第26-28页 |
1.3 主要方法 | 第28-30页 |
1.3.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纯化制备 | 第28-29页 |
1.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29页 |
1.3.3 免疫印迹 | 第29页 |
1.3.4 点印记 | 第29页 |
1.3.5 双向电泳 | 第29-30页 |
1.3.6 蛋白糖含量测定 | 第30页 |
1.3.7 热稳定性 | 第30页 |
1.3.8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蛋白的热性能 | 第30页 |
1.3.9 蛋白克隆及测序 | 第30页 |
1.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1.4.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的纯化鉴定 | 第30-32页 |
1.4.2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等电点测定 | 第32-33页 |
1.4.3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糖含量测定 | 第33页 |
1.4.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热稳定性 | 第33-34页 |
1.4.5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热性能 | 第34页 |
1.4.6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克隆及测序 | 第34-3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2 不同pH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免疫活性变化 | 第39-53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2.2.1 主要试剂及生物材料 | 第39-40页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2.3 溶液配制步骤 | 第40-41页 |
2.3 主要方法 | 第41-44页 |
2.3.1 SDS-PAGE | 第41页 |
2.3.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第41-42页 |
2.3.3 点印记 | 第42页 |
2.3.4 胃蛋白酶消化实验 | 第42-43页 |
2.3.5 圆二色谱测定 | 第43页 |
2.3.6 蛋白表面疏水性测定 | 第43页 |
2.3.7 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43页 |
2.3.8 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2.4.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蛋白组分变化 | 第44-45页 |
2.4.2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IgG/IgE结合能力变化 | 第45-47页 |
2.4.3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 | 第47-49页 |
2.4.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圆二色谱扫描结果 | 第49-50页 |
2.4.5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疏水性变化 | 第50-51页 |
2.4.6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在不同pH条件下紫外吸收光谱变化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糖基化对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免疫活性影响 | 第53-63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3.2.1 主要试剂及生物材料 | 第53-54页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54页 |
3.2.3 溶液配制步骤 | 第54页 |
3.3 主要方法 | 第54-55页 |
3.3.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的糖基化改性 | 第54页 |
3.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4页 |
3.3.3 圆二色谱 | 第54页 |
3.3.4 蛋白表明疏水性测定 | 第54-55页 |
3.3.5 反应产物中有效赖氨酸含量测定 | 第55页 |
3.3.6 点印记 | 第55页 |
3.3.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5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3.4.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核糖羰氨反应后蛋白组分变化 | 第55-56页 |
3.4.2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核糖羰氨反应后二级结构变化 | 第56-58页 |
3.4.3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核糖羰氨反应后疏水性变化 | 第58-59页 |
3.4.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核糖羰氨反应后赖氨酸含量变化 | 第59-60页 |
3.4.5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核糖羰氨反应后IgG/IgE结合能力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线性表位初步筛选 | 第63-76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主要方法 | 第63-65页 |
4.2.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其他5种原肌球蛋白过敏原同源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2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抗原性指数分析 | 第64页 |
4.2.3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表位的在线工具预测 | 第64页 |
4.2.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表位的综合分析预测 | 第64-65页 |
4.2.5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人和猪原肌球蛋白序列对比 | 第65页 |
4.2.6 预测表位的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65页 |
4.2.7 合成表位活性分析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4.3.1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其他5种原肌球蛋白过敏原同源性分析 | 第65-68页 |
4.3.2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抗原性指数分析 | 第68页 |
4.3.3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表位的在线工具预测 | 第68-69页 |
4.3.4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表位的综合分析预测 | 第69-72页 |
4.3.5 菲律宾蛤仔原肌球蛋白与人和猪原肌球蛋白序列对比 | 第72-73页 |
4.3.6 预测表位的合成及纯度分析 | 第73-74页 |
4.3.7 合成表位活性分析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论文总结 | 第76-78页 |
6 论文的创新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