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辅助驳船舱室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船舶噪声预报与控制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噪声预报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噪声控制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基本原理及噪声概述 | 第16-28页 |
2.1 统计能量分析方法概述 | 第16页 |
2.2 统计能量分析的基本假设及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2.2.1 基本假设 | 第16-17页 |
2.2.2 适用范围 | 第17页 |
2.3 统计能量分析的基本公式 | 第17-19页 |
2.3.1 单个子系统 | 第17页 |
2.3.2 两个子系统 | 第17-18页 |
2.3.3 K个子系统 | 第18-19页 |
2.4 统计能量分析的重要参数 | 第19-23页 |
2.4.1 模态密度 | 第19页 |
2.4.2 内损耗因子 | 第19-21页 |
2.4.3 耦合损耗因子 | 第21-22页 |
2.4.4 输入功率 | 第22-23页 |
2.5 噪声概述 | 第23-28页 |
2.5.1 噪声的性质和量度 | 第23-24页 |
2.5.2 噪声的评价 | 第24-25页 |
2.5.3 噪声限值 | 第25-28页 |
第三章 驳船舱室噪声统计能量分析 | 第28-56页 |
3.1 流程简介 | 第28页 |
3.2 软件介绍 | 第28-29页 |
3.3 驳船SEA模型建立 | 第29-41页 |
3.3.1 船型简介 | 第29-30页 |
3.3.2 建模原则 | 第30页 |
3.3.3 模型子系统生成 | 第30-36页 |
3.3.4 模型SEA参数确定 | 第36-37页 |
3.3.5 模型噪声激励源确定 | 第37-41页 |
3.4 驳船舱室噪声预报结果 | 第4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驳船舱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 第56-74页 |
4.1 噪声控制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1.1 噪声控制一般原则 | 第56页 |
4.1.2 噪声控制基本步骤 | 第56-57页 |
4.2 噪声控制主要方法 | 第57-64页 |
4.2.1 噪声源控制 | 第57-61页 |
4.2.2 噪声传播途径控制 | 第61-64页 |
4.2.3 接受者的保护 | 第64页 |
4.3 驳船舱室噪声控制 | 第64-73页 |
4.3.1 舱室噪声能量传播分析 | 第64-67页 |
4.3.2 结构噪声控制 | 第67-71页 |
4.3.3 柴油发电机组空气噪声控制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人员舱室噪声控制 | 第74-87页 |
5.1 人员舱室噪声识别 | 第74-75页 |
5.2 人员舱室噪声控制方案比较 | 第75-80页 |
5.2.1 人员舱室施加吸声措施 | 第75-78页 |
5.2.2 机舱敷设阻尼 | 第78-79页 |
5.2.3 人员舱室敷设阻尼 | 第79-80页 |
5.3 人员舱室阻尼影响 | 第80-86页 |
5.3.1 自由阻尼层厚度对噪声影响 | 第80-81页 |
5.3.2 自由阻尼层储能模量对噪声影响 | 第81-82页 |
5.3.3 约束阻尼层厚度对噪声影响 | 第82-84页 |
5.3.4 约束阻尼层储能模量对噪声影响 | 第84-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一.结论 | 第87-88页 |
二.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