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1.彰显主体性的阅读教学研究 | 第10-11页 |
| 2.具有“解放”意识的阅读教学研究 | 第11-12页 |
| 3.陶行知“六大解放”教学思想的研究 | 第12-13页 |
| 4.国内保罗·弗莱雷教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文献法 | 第13-14页 |
| 2.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 3.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4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 一、“解放”的教育学意涵 | 第15-22页 |
| (一)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学理念 | 第15-16页 |
| (二)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 | 第16-17页 |
| (三)“解放”式的阅读教学 | 第17-22页 |
| 1.“解放”阅读教学的表现 | 第17-18页 |
| 2.“解放”阅读教学的特征 | 第18-20页 |
| 3.“解放”阅读教学的价值 | 第20-22页 |
| 二、“压迫”式的阅读教学现状 | 第22-26页 |
| (一)教师主导性过强 | 第22-24页 |
| 1.教学目标的确立以教师为主导 | 第22-23页 |
| 2.教师代替学生的生命体验 | 第23页 |
| 3.对话交流停留在形式 | 第23-24页 |
| 4.教学评价形式化,缺乏学生的参与 | 第24页 |
| (二)学生的主动性较弱 | 第24-26页 |
| 三、“解放”阅读教学的探索 | 第26-36页 |
| (一)人文性的阅读教学 | 第26-29页 |
| 1.指导思想——人文精神 | 第26-27页 |
| 2.人文性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27-29页 |
| (二)生命性的阅读教学 | 第29-33页 |
| 1.指导思想——生命语文教学观 | 第29-30页 |
| 2.生命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30-33页 |
| (三)生活性的阅读教学 | 第33-36页 |
| 1.指导思想——生活语文教学观 | 第33页 |
| 2.生活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 第33-36页 |
| 四、“解放”阅读教学的策略 | 第36-45页 |
| (一)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解放”理论的学习 | 第36页 |
| (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 | 第36-40页 |
| 1.手脑并用,满足学生的动手和思考需要 | 第37-38页 |
| 2.眼嘴结合,提高学生善于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 第38-39页 |
| 3.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架构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 第39-40页 |
| (三)丰富阅读教学,瞄准语文核心素养 | 第40-45页 |
| 1.语言——实现“交流”的有效依附 | 第40-41页 |
| 2.思维——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保障 | 第41-42页 |
| 3.审美——师生生命和情感体验的过程 | 第42-43页 |
| 4.文化——立德树人和“语文味”的添加剂 | 第43-45页 |
| 五、反思 | 第45-51页 |
| (一)警惕相对性 | 第45-48页 |
| 1.警惕教师代替学生的生命体验 | 第45-46页 |
| 2.警惕对话交流停留在形式 | 第46-48页 |
| 3.警惕语文阅读教学泛生活化倾向 | 第48页 |
| (二)“解放”教师 | 第48-49页 |
| (三)“解放”心灵和精神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附录 | 第55-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