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 | 第8-9页 |
1.1.1 茶多酚 | 第8页 |
1.1.2 茶多糖 | 第8页 |
1.1.3 茶氨酸 | 第8页 |
1.1.4 色素成分 | 第8页 |
1.1.5 咖啡碱 | 第8-9页 |
1.1.6 茶皂苷 | 第9页 |
1.1.7 其它成分 | 第9页 |
1.2 超微粉碎的概况 | 第9-10页 |
1.2.1 超微粉碎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 第9页 |
1.2.2 超微粉碎技术的特点 | 第9-10页 |
1.2.3 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第10页 |
1.3 超微绿茶粉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1.3.1 超微绿茶粉的定义 | 第10-11页 |
1.3.2 超微绿茶粉生产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1.3.3 超微绿茶粉在食品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4 超微绿茶粉在食品中应用的意义 | 第13页 |
1.3.5 超微绿茶粉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 | 第13-14页 |
1.4 苦荞麦资源概述 | 第14-15页 |
1.4.1 苦荞麦保健功能 | 第14-15页 |
1.4.2 苦荞资源的利用情况 | 第15页 |
1.5 茶食品发展概况 | 第15-17页 |
1.5.1 茶食品的概念 | 第15页 |
1.5.2 发展茶食品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5.3 茶食品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9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2.1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的影响 | 第17页 |
2.2.2 绿茶苦荞麦酥加工工艺研究 | 第17-18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1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3.1.2 试剂与药品 | 第19页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9-24页 |
3.2.1 不同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 | 第19-20页 |
3.2.2 绿茶苦荞麦酥加工工艺研究 | 第20-23页 |
3.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1页 |
4.1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的影响 | 第24-32页 |
4.1.1 不同加工工艺超微绿茶粉感官审评 | 第24-25页 |
4.1.2 不同加工工艺超微绿茶粉的粒度及分布 | 第25-27页 |
4.1.3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 第27-31页 |
4.1.4 不同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色泽的影响 | 第31-32页 |
4.2 绿茶苦荞麦酥加工工艺研究 | 第32-41页 |
4.2.1 绿茶苦荞麦酥单因素优化 | 第32-34页 |
4.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 第34-39页 |
4.2.3 质构结果的研究 | 第39-41页 |
5 讨论 | 第41-42页 |
5.1 两种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的品质影响 | 第41页 |
5.2 绿茶苦荞麦酥加工工艺研究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6.1 两种加工工艺对超微绿茶粉的品质影响 | 第42页 |
6.2 绿茶苦荞麦酥加工工艺研究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