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蒜素与大豆球蛋白/肽二硫键结合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7-11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蒜素及其性质研究第11-13页
        1.1.1 蒜素的来源及理化性质第11-12页
        1.1.2 蒜素的生理活性研究第12页
        1.1.3 蒜素的稳定性第12-13页
        1.1.4 蒜素的制备第13页
    1.2 巯基肽及其性质研究第13-15页
        1.2.1 巯基肽及其生理活性第13页
        1.2.2 大豆蛋白及大豆肽第13-14页
        1.2.3 大豆蛋白源巯基肽的制备第14页
        1.2.4 巯基肽的稳定性第14-15页
    1.3 癌症与化学预防第15-16页
        1.3.1 诱导醌还原酶活性第15页
        1.3.2 抗炎症活性第15-16页
        1.3.3 抗氧化性质第16页
    1.4 蒜素与巯基肽的结合物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1 蒜素生理活性机理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2 相关结合物的活性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28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0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8页
        2.3.1 蒜素的制备第20-21页
        2.3.2 大豆球蛋白的提取第21页
        2.3.3 不同处理的 11S及其巯基肽的制备第21-22页
        2.3.4 巯基含量的测定第22页
        2.3.5 结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结合物的制备第22-23页
        2.3.6 蒜素的贮藏稳定性测定第23-24页
        2.3.7 巯基肽的贮藏稳定性测定第24页
        2.3.8 结合物的贮藏稳定性测定第24页
        2.3.9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第24页
        2.3.10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第24-25页
        2.3.11 蒜素与巯基反应过程的UV分析第25页
        2.3.12 质谱分析第25页
        2.3.13 核磁共振(NMR)分析第25页
        2.3.14 结合物的抗炎症活性测定第25-26页
        2.3.15 结合物的QR诱导活性测定第26-27页
        2.3.16 结合物的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第27页
        2.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8-63页
    3.1 蒜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第28-34页
        3.1.1 脱氧蒜氨酸的合成及鉴定第28-29页
        3.1.2 蒜氨酸的合成及鉴定第29-30页
        3.1.3 蒜素的制备及鉴定第30-32页
        3.1.4 TS的稳定性研究第32-34页
    3.2 不同处理的大豆球蛋白及其巯基肽的制备第34-39页
        3.2.1 几种不同处理的巯基物质的制备与表征第34-35页
        3.2.2 巯基肽的稳定性研究第35-39页
    3.3 蒜素与巯基结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第39-51页
        3.3.1 结合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第39-43页
        3.3.2 蒜素与Cys、GSH的反应表征第43-45页
        3.3.3 蒜素与 11S源巯基肽的反应表征第45-48页
        3.3.4 蒜素与巯基物质反应的其它表征第48页
        3.3.5 结合物的贮藏稳定性第48-51页
    3.4 结合物的活性第51-58页
        3.4.1 结合物对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释放NO的抑制活性第51-54页
        3.4.2 结合物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1c1c7的QR诱导活性第54-57页
        3.4.3 结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性第57-58页
    3.5 结合物的巯基-二硫键交换反应初探第58-63页
        3.5.1 GSH与GSSA的反应第58-59页
        3.5.2 TS与过量GSH的反应第59-60页
        3.5.3 GSH与EPSSA的反应第60-61页
        3.5.4 TS与过量EP的反应第61-63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主要结论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4页
附录Ⅱ:实验相关图表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人阴茎及其支持结构断面解剖和三维可视化研究
下一篇: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和注意控制特点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