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孔子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1-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1-14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2 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第17-21页
    2.1 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7-19页
        2.1.1 经济环境第17-18页
        2.1.2 政治环境第18-19页
        2.1.3 文化环境第19页
    2.2 孔子德育思想产生的家庭背景第19-21页
3 孔子德育的目标与内容第21-30页
    3.1 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第21-24页
        3.1.1 德合天地的圣人第21-22页
        3.1.2 德才兼备的贤人第22页
        3.1.3 笃定信道的君子第22-23页
        3.1.4 心定计守的士第23-24页
    3.2 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4-30页
        3.2.1 道德教育的核心:仁第24-25页
        3.2.2 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义第25-26页
        3.2.3 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礼第26-27页
        3.2.4 道德教育的认知标准:智第27-28页
        3.2.5 道德教育的基本要义:信第28-30页
4 孔子德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第30-37页
    4.1 孔子德育的基本原则第30-33页
        4.1.1 重视仁智勇三种道德素养第30页
        4.1.2 遵循诗礼乐三个道德培养层次第30-31页
        4.1.3 培养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第31-32页
        4.1.4 践行克己复礼的道德行为第32-33页
    4.2 孔子德育的主要方法第33-37页
        4.2.1 为政者的仁政爱民法第33-34页
        4.2.2 为师者的教学相长法第34-35页
        4.2.3 为己者的克己内省法第35-36页
        4.2.4 为群者的以和为贵法第36-37页
5 孔子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及当代价值第37-49页
    5.1 孔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第37-39页
        5.1.1 孔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第37-38页
        5.1.2 孔子德育思想的局限性第38-39页
    5.2 孔子德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第39-42页
        5.2.1 德育目标的层次性转化第39-40页
        5.2.2 德育内容的多维性转化第40-41页
        5.2.3 德育方法的个性化转化第41-42页
    5.3 孔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第42-49页
        5.3.1 对培育国际和平的价值第42-44页
        5.3.2 对推进社会和谐的价值第44-46页
        5.3.3 对提升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第46-49页
6 结束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