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25页 |
一、研究对象的解说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12-20页 |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 第20-23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第23-24页 |
五、研究的方法和特色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实践问题审理 | 第25-45页 |
一、德育实践中的精英化价值取向 | 第25-31页 |
(一) “精英化”的内涵和表征 | 第25-28页 |
(二) 现实判定依据 | 第28-30页 |
(三) 实质剖析 | 第30-31页 |
二、理论研究中的另一种精英化思路 | 第31-35页 |
(一) 观点的回顾 | 第32-34页 |
(二) 背景和实质剖析 | 第34-35页 |
三、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实践问题审理 | 第35-45页 |
(一) 方法改革难以克服的灌输 | 第35-37页 |
(二) 德育边界的缺失 | 第37-40页 |
(三) 两种“矛盾的”实践倾向 | 第40-41页 |
(四) 家—校育德的断裂 | 第41-45页 |
第二章 德育价值取向前提的批判和重构 | 第45-70页 |
一、人性预设:从“单一”到“复杂” | 第45-55页 |
(一) 内容维度 | 第46-51页 |
(二) 性质维度 | 第51-55页 |
二、道德规范:从“建构”到“生成” | 第55-65页 |
(一) 建构的理性主义内涵和实质 | 第55-57页 |
(二) 联系的理路 | 第57-58页 |
(三) 建构的理性主义下德育的异化 | 第58-61页 |
(四) “理性有限”、道德生成性和“保守”的德育 | 第61-65页 |
三、道德价值体系:从“层级”到“类型” | 第65-70页 |
(一) 道德类型学的概念、观点和启示 | 第65-66页 |
(二) 道德的两种类型 | 第66-70页 |
第三章 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现实生活根基 | 第70-90页 |
一、时代背景:走向现代社会 | 第70-75页 |
(一) 现代社会:不可拒斥的历史进程 | 第70-72页 |
(二) 一个分析的框架 | 第72-75页 |
二、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转换 | 第75-82页 |
(一) 非市场经济下的德育价值观 | 第75-77页 |
(二) 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转换 | 第77-82页 |
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 第82-90页 |
(一) 非市民社会与德育的“国有化” | 第82-84页 |
(二) 市民社会与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 第84-90页 |
第四章 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内涵与意义 | 第90-100页 |
一、本体内涵 | 第90-93页 |
(一) 界说 | 第90-91页 |
(二) 释义 | 第91-93页 |
二、历史意义 | 第93-100页 |
(一) 对德育的意义:增强德育实效性 | 第93-94页 |
(二) 对个体的意义:人的解放 | 第94-96页 |
(三) 对社会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 | 第96-100页 |
第五章 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目标系统与实施策略 | 第100-136页 |
一、目标系统 | 第100-107页 |
(一) 个体品质 | 第100-102页 |
(二) 人与他人 | 第102-105页 |
(三) 人与自然 | 第105-106页 |
(四) 人与集体 | 第106页 |
(五) 人与国家 | 第106-107页 |
二、核心道德原则 | 第107-112页 |
(一) 无妨害 | 第107-108页 |
(二) 尊重 | 第108-111页 |
(三) 责任 | 第111-112页 |
三、实施策略 | 第112-136页 |
(一) 阐释 | 第113-117页 |
(二) 叙事 | 第117-123页 |
(三) 交往 | 第123-132页 |
(四)榜样 | 第132-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附录 | 第141-142页 |
后记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