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王梵志与王梵志诗 | 第9-13页 |
一、王梵志其人 | 第9-10页 |
二、王梵志诗界说 | 第10页 |
三、王梵志诗的语料特点 | 第10-12页 |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王梵志诗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一、王梵志诗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二、王梵志诗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一、系统考察与专题研究相结合 | 第16-17页 |
二、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 | 第17页 |
三、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 第17-18页 |
四、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 第18-19页 |
第一章 词汇系统考察 | 第19-40页 |
第一节 汉语词汇系统构成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19-21页 |
一、传统的汉语词汇构成理论 | 第19-20页 |
二、本文采用的词汇构成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历时考察 | 第21-30页 |
一、历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 | 第21-23页 |
二、词语的历时考察 | 第23-30页 |
第三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的共时考察 | 第30-35页 |
一、共时考察的思路和方法 | 第30页 |
二、词语的共时分析 | 第30-35页 |
第四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系统的构成分析 | 第35-40页 |
一、来源于汉语基本层的词汇成分 | 第35-37页 |
二、来源于汉语常用层的词汇成分 | 第37-38页 |
三、来源于汉语局域层的词汇成分 | 第38-39页 |
四、来源于汉语边缘层的词汇成分 | 第39-40页 |
第二章 新词新义研究 | 第40-60页 |
第一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词 | 第40-51页 |
一、新词概貌 | 第40-42页 |
二、新词的产生方式 | 第42-51页 |
第二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中的新义 | 第51-60页 |
一、新义概貌 | 第51-53页 |
二、新义的演变途径及其认知分析 | 第53-60页 |
第三章 俗语词研究 | 第60-69页 |
第一节 俗语词的界定 | 第60-61页 |
一、俗语词研究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60-61页 |
二、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界定方法 | 第61页 |
第二节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俗语词的基本情况考察 | 第61-69页 |
一、俗语词的词类考察 | 第61-65页 |
二、俗语词的语音形式考察 | 第65-66页 |
三、俗语词的结构构成考察 | 第66-69页 |
第四章 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词汇研究与辞书编纂 | 第69-81页 |
第一节 增补《汉语大词典》失收的词目 | 第69-72页 |
第二节 补正《汉语大词典》诠释的义项 | 第72-76页 |
一、增补《汉语大词典》缺失的义项 | 第72-73页 |
二、辨正《汉语大词典》可商榷的释义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充实《汉语大词典》的书证材料 | 第76-81页 |
一、提前《汉语大词典》晚出的书证 | 第76-78页 |
二、补充《汉语大词典》的孤证用例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附录 | 第88-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