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章 金兆燕家世生平考略 | 第9-19页 |
第一节 金兆燕的家世 | 第9-14页 |
第二节 金兆燕的生平 | 第14-19页 |
一、读书求学(1719—1738) | 第14-15页 |
二、坐馆游幕(1739—1767) | 第15-16页 |
三、为官时期(1768-1781) | 第16-17页 |
四、寓居扬州(1782—1789)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金兆燕交游考略 | 第19-36页 |
第一节 金兆燕与文人交游考略 | 第19-30页 |
一、吴檠 吴敬梓 吴烺 | 第19-23页 |
二、卢见曾 程廷祚 沈大成 | 第23-25页 |
三、蒋士铨 程晋芳 袁枚 赵翼等 | 第25-30页 |
第二节 金兆燕与盐商交游考略 | 第30-33页 |
一、江春 江昉 | 第31-32页 |
二、汪玉枢 汪长馨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金兆燕与艺人交游考略 | 第33-36页 |
一、定郎 | 第33-35页 |
二、浦琳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金兆燕诗歌研究 | 第36-56页 |
第一节 金兆燕的诗学观 | 第36-41页 |
一、审美风格 温柔敦厚,注重格调 | 第36-38页 |
二、道德要求 阐扬忠孝,表彰节义 | 第38-40页 |
三、情感表达 抒发真情,天籁自鸣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金兆燕的诗歌创作管窥 | 第41-56页 |
一、苦寒之作和幽苦之语 | 第42-46页 |
二、干谒乞食和依人心态 | 第46-52页 |
三、亲友之情和仁者情怀 | 第52-56页 |
第四章 《旗亭记》研究 | 第56-68页 |
第一节 著者及评点者考略 | 第56-58页 |
第二节 思想内容分析 | 第58-63页 |
一、“导淫、述怪两家对症之良药”——阐扬忠孝,义寓劝惩 | 第59-61页 |
二、“地下何妨中状元”——抒发郁结,渴盼功名 | 第61-62页 |
三、“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渴求知音,意欲干谒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结构初探 | 第63-68页 |
一、整合素材加巧妙虚构 | 第64页 |
二、生旦离合套忠奸斗争 | 第64-66页 |
三、起伏回环与前后勾连 | 第66-67页 |
四、角色齐备且冷热相剂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