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 音乐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 音乐 | 第13页 |
(二) 音乐教育 | 第13-14页 |
(三) 价值 | 第14页 |
(四)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 第14-15页 |
二、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三、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9页 |
(一) 关于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研究 | 第17页 |
(二) 关于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 关于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四) 关于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的研究 | 第19页 |
四、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9-20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三) 系统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1-29页 |
一、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 第21-23页 |
(一) 教育目的侧重不同 | 第21页 |
(二) 教育模式不同 | 第21-22页 |
(三) 教育方法不同 | 第22-23页 |
(四) 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不同 | 第23页 |
二、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 | 第23-25页 |
(一) 两者的根本目的相同 | 第23-24页 |
(二) 两者的教育内容相融 | 第24页 |
(三) 两者的情感相通 | 第24-25页 |
三、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 第25-2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发展基础 | 第26页 |
(二) 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26-27页 |
(三) 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音乐教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 | 第29-38页 |
一、 吸引价值 | 第29-30页 |
(一) 内容吸引 | 第29页 |
(二) 表现形式吸引 | 第29-30页 |
(三) 人格魅力吸引 | 第30页 |
二、 载体价值 | 第30-31页 |
(一) 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 第31页 |
(二) 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 第31页 |
三、 感化价值 | 第31-33页 |
(一) 以情感人 | 第32页 |
(二) 以“境”化人 | 第32-33页 |
四、 思想折射价值 | 第33-35页 |
(一) 思想认识折射 | 第33-34页 |
(二) 政治观折射 | 第34页 |
(三) 法制观折射 | 第34-35页 |
(四) 道德观折射 | 第35页 |
五、 审美价值 | 第35-38页 |
(一) 品鉴形式美 | 第35-36页 |
(二) 体味内容美 | 第36-37页 |
(三) 崇尚和谐美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 第38-46页 |
一、 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 | 第38-40页 |
(一) 提高音乐教育者的育人意识 | 第38-39页 |
(二) 精心选编教材,优化音乐教育内容 | 第39页 |
(三) 深入研究音乐教育方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 第39-40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借力音乐教育 | 第40-42页 |
(一) 借力音乐教育的吸引价值和感化价值 | 第40-41页 |
(二) 借力音乐教育的载体价值和思想折射价值 | 第41页 |
(三) 借力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 | 第41-42页 |
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合力 | 第42-46页 |
(一)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合力 | 第43页 |
(二) 素质教育中的合力 | 第43-44页 |
(三) 教育者素质的合力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