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 二、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微电影的概念界定及其兴起的背景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微电影的概念和传播特征 | 第10-12页 |
| 一、 微电影概念的界定 | 第10页 |
| 二、 微电影的传播方式 | 第10-12页 |
| (一)微电影的传播模式 | 第10-11页 |
| (二)微电影的传播主体 | 第11页 |
| (三)微电影的传播渠道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兴起的背景 | 第12-15页 |
| 一、 微电影兴起的技术背景 | 第12页 |
| (一)微电影是 Web 3.0 时代的必然产物 | 第12页 |
|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 | 第12页 |
| 二、 微电影兴起的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 (一)“去中心化”的多元社会的形成 | 第12-13页 |
| (二)“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的形成 | 第13页 |
| 三、 微电影兴起的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 (一)消费文化的影响 | 第13-14页 |
|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呈现 | 第15-19页 |
| 第一节 媒介建构的 80 后形象 | 第15-17页 |
| 第二节 微电影中 80 后形象的再现 | 第17-19页 |
| 一、 80 后形象再现的理论分析 | 第17-18页 |
| (一)微电影作为媒介议程设置传递 80 后形象 | 第17-18页 |
| (二)微电影中所表现的情感倾向使得受众产生共鸣 | 第18页 |
| 二、 微电影立意影响 80 形象再现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解码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80 后对微电影的认知过程 | 第19-26页 |
| 一、 80 后对微电影认知态度调查 | 第19-23页 |
| (一)认知理论 | 第19页 |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19-23页 |
| 二、 80 后在微电影中的形象的重构 | 第23-26页 |
| (一)再塑 80 文化 | 第23-24页 |
| (二)80 后形象的重构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重新编码 | 第26-32页 |
| 第一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寻求认同 | 第26-27页 |
| 一、 心理和身份认同 | 第26-27页 |
| 二、 群体认同感 | 第27页 |
| 第二节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叙述方式 | 第27-32页 |
| 一、 微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 | 第27-28页 |
| 二、 微电影的叙事结构 | 第28-29页 |
| 三、 80 后对微电影中自我形象的叙述接受 | 第29-32页 |
| 第五章 80 后形象在微电影中的文化意义 | 第32-35页 |
| 第一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表现的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 | 第32-33页 |
| 一、 关心 80 一代内心 | 第32页 |
| 二、 反权威的个性化认知 | 第32-33页 |
| 三.代表主流文化的自我娱乐态度 | 第33页 |
| 第二节 “80 后”在微电影中的话语权 | 第33-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致谢 | 第39-41页 |
|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
| 附录 B:80 后对新兴媒介形式微电影的态度问卷调查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