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导言 | 第10-20页 |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2 政府承担高等教育责任的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公共经济学视角 | 第20-23页 |
·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要求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 第20-21页 |
·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 | 第21-22页 |
·政府加强对高教事业的管理可以维护社会公平 | 第22页 |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介入成为必要 | 第22-23页 |
·福利经济学视角 | 第23-24页 |
·政府管理高教事业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 第23-24页 |
·政府资助高教弱势群体实现补偿原则 | 第24页 |
·信息经济学视角 | 第24-27页 |
·产品信息理论要求政府干预高等教育 | 第25-26页 |
·委托—代理理论表明政府应充分履行大众委托人义务 | 第26页 |
·逆向选择理论要求政府提供高教的充分信息 | 第26-27页 |
·人力资源管理学视角 | 第27-32页 |
·高教投资有益于经济增长 | 第27-28页 |
·高教投资具有广泛的社会收益 | 第28-29页 |
·劳动力市场理论要求政府消除教育分化现象 | 第29-30页 |
·筛选假说要求政府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监督 | 第30-32页 |
3 我国农村因教致贫问题的现状及其危害 | 第32-46页 |
·高等教育经费筹集的历史与现状 | 第32-36页 |
·高教经费筹集的历史沿革 | 第32-33页 |
·目前我国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 第33-36页 |
·高教收费制度改革导致农村出现因教致贫现象 | 第36-40页 |
·高教学费的增长超过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 | 第36-39页 |
·大学生就业难造成了因教返贫现象 | 第39-40页 |
·农村因教致贫问题的社会危害 | 第40-46页 |
·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心里问题 | 第40-41页 |
·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社会评价 | 第41页 |
·使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 第41-42页 |
·影响了正常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 第42-43页 |
·产生“马太效应”,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 第43-46页 |
4 农村因教致贫问题的政府责任分析 | 第46-64页 |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 第46-48页 |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第47页 |
·农村社保制度缺失 | 第47-48页 |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缓慢 | 第48页 |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 | 第48-50页 |
·高教成本分担不合理 | 第50-52页 |
·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缺陷 | 第52-58页 |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发展沿革 | 第52-54页 |
·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 第54-56页 |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缺陷 | 第56-58页 |
·政府促进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完善 | 第58-60页 |
·人才市场不完善和用人机制不健全 | 第58-59页 |
·人才市场的用人机制缺乏政府的有效管理 | 第59-60页 |
·教育部门存在权力寻租 | 第60-64页 |
·片面推行教育政策产业化政策 | 第60-61页 |
·权力寻租浪费教育资源 | 第61-64页 |
5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解决农村因教致贫问题的途径 | 第64-80页 |
·解读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64-65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解决因教致贫问题的启示 | 第65-70页 |
·注重政策制定与利益分配 | 第66页 |
·转变导向,改善服务 | 第66-67页 |
·授权分权,多方筹资 | 第67页 |
·改善管理,降低学费 | 第67-68页 |
·引入竞争,受益顾客 | 第68页 |
·绩效管理,提高素质 | 第68-70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政府解决农村因教致贫问题的途径 | 第70-80页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第70-71页 |
·完善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度 | 第71-72页 |
·面向社会拓宽高教经费多渠道来源 | 第72-73页 |
·完善高校收费制度,加强对高教成本的控制 | 第73-75页 |
·加强助学贷款中政府责任的履行 | 第75-77页 |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