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孟子人生论美学观的渊源 | 第8-10页 |
二、孟子人生论美学观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三、孟子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孟子人生论美学观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共同美感论 | 第14-20页 |
一、“性善论”与共同美感 | 第14-15页 |
二、共同美感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三、共同美感与“与民同乐” | 第16-18页 |
(一) “与民同乐”的美学涵义 | 第16-17页 |
(二) “与民同乐”与共同美感 | 第17-18页 |
四、审美主体后天修养的必要性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充实之谓美 | 第20-28页 |
一、“性善论”与“充实之谓美”的主体修养论 | 第20-21页 |
二、“充实之谓美”的基本涵蕴 | 第21-23页 |
(一) “充实之谓美”的美学意蕴 | 第21-22页 |
(二) “充实之谓美”是人的外在感性形态与内在生命意蕴的统一 | 第22-23页 |
(三) “充实之谓美”与同时期西方美学理论的比较 | 第23页 |
三、“养气”与“充实” | 第23-26页 |
(一) “善养吾浩然之气” | 第23-24页 |
(二) “养气”与“充实”的审美意蕴 | 第24-25页 |
(三) “浩然之气”与“充实之美”所体现的阳刚之美 | 第25-26页 |
四、“充实之谓美”的生命特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主体修养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 第28-37页 |
一、“养气”说 | 第28-30页 |
(一) “浩然之气”的审美意境 | 第28-29页 |
(二) “养气”与“知言” | 第29-30页 |
(三) “养气说”的美学意义 | 第30页 |
二、主体审美修养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 第30-34页 |
(一) “知人论世” | 第31-32页 |
(二) “以意逆志” | 第32-33页 |
(三)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关系 | 第33-34页 |
三、主体修养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孟子散文的文风 | 第34-37页 |
(一) 孟子散文的文风形成主客观因素 | 第34-35页 |
(二) 孟子散文气势的表现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详细摘要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