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多糖简介 | 第14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乳酸菌 | 第14-15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 | 第15-23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种类与合成 | 第15-16页 |
·影响乳酸菌胞外多糖合成的因素 | 第16-18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功能特性 | 第18-19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 第19-21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构效关系 | 第21-22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 第22-23页 |
·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3-24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4页 |
第二章 干酪乳杆菌LC2W 胞外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49页 |
·前言 | 第3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菌种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发酵液EPS 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5页 |
·不同培养基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对LC2W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添加不同碳源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添加不同氮源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添加不同盐类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正交试验优化营养成分提高EPS 产量 | 第36页 |
·培养条件对LC2W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接种量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发酵温度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页 |
·发酵时间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EPS 产量 | 第37页 |
·控制pH 发酵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6页 |
·生长曲线 | 第37页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37-38页 |
·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对LC2W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8-41页 |
·添加不同碳源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添加不同氮源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盐类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39页 |
·优化营养成分提高EPS 产量 | 第39-41页 |
·培养条件对LC2W EPS 产量的影响 | 第41-46页 |
·接种量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41页 |
·培养温度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41页 |
·培养时间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EPS 产量 | 第42-45页 |
·pH 对EPS 产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干酪乳杆菌LC2W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49-65页 |
·前言 | 第49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试剂 | 第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4页 |
·EPS 提取纯化工艺流程 | 第50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0页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50页 |
·粗多糖得率和提取率的计算 | 第50页 |
·脱蛋白方法 | 第50-51页 |
·Sevag 法除蛋白 | 第50-51页 |
·三氯乙酸法除蛋白 | 第51页 |
·超滤浓缩 | 第51-53页 |
·超滤膜通量的计算 | 第52页 |
·膜截留分子量(MWCO)的选择 | 第52页 |
·超滤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2页 |
·超滤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超滤浓缩比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3页 |
·乙醇沉淀多糖 | 第53页 |
·浓缩比对EPS 提取率的影响 | 第53页 |
·乙醇浓度对EPS 提取率的影响 | 第53页 |
·DEAE-Sepharose FF 离子交换柱分级纯化 | 第53页 |
·Sepharose CL-6B 柱层析纯化 | 第53页 |
·多糖纯度鉴定和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53-54页 |
·紫外光谱(UV)分析 | 第54页 |
·红外光谱(FI-IR)分析 | 第54页 |
·常规化学组成分析 | 第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不同方法除蛋白效果的比较 | 第54-55页 |
·Sevag 法除蛋白效果 | 第54-55页 |
·三氯乙酸除蛋白效果 | 第55页 |
·超滤浓缩 | 第55-57页 |
·膜截留分子量的选择 | 第55-56页 |
·超滤压力的选择 | 第56页 |
·超滤温度的选择 | 第56页 |
·超滤浓缩比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乙醇沉淀多糖 | 第57-58页 |
·浓缩比对乙醇沉淀EPS 的影响 | 第57页 |
·乙醇浓度对EPS 提取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DEAE-Sepharose FF 离子交换柱纯化 | 第58-59页 |
·Sepharose CL-6B 柱层析 | 第59页 |
·多糖的纯度鉴定和相对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59-62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62-63页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干酪乳杆菌LC2W 胞外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第65-80页 |
·前言 | 第65-6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6-67页 |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70页 |
·降高血压研究 | 第67-69页 |
·动物喂养条件 | 第67页 |
·EPS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 | 第67-68页 |
·血压和心率测定方法 | 第68页 |
·EPS 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血压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68页 |
·组织器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提取与活力测定 | 第68-69页 |
·血清中 ACE 活力、ET-1 含量和 CO 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69页 |
·EPS 正常Wistar 大鼠血压的影响 | 第69页 |
·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第69-70页 |
·EPS 细胞毒性实验及对 T、B 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 第69-70页 |
·EPS 对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 | 第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77页 |
·高血压活性的研究 | 第70-74页 |
·EPS 对SHR 收缩压和心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LCP1 对SHR 降血压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72-73页 |
·LCP1 对Wistar 大鼠收缩压和心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体外免疫活性研究 | 第74-77页 |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 第74-75页 |
·EPS 对 T、B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EPS 对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第五章 胞外多糖LCP1 物化性质的研究 | 第80-96页 |
·前言 | 第8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80页 |
·主要试剂 | 第80页 |
·主要仪器 | 第80页 |
·实验方法 | 第80-82页 |
·LCP1 毛细管电泳法纯度鉴定 | 第80-81页 |
·LCP1 旋光度测定 | 第81页 |
·LCP1 固有粘度测定 | 第81页 |
·LCP1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分析 | 第81页 |
·LCP1 光散射研究 | 第81-82页 |
·无聚集体LCP1 溶液的制备 | 第81页 |
·LCP1 溶液折光指数增量测定 | 第81页 |
·LCP1 溶液激光光散射分析 | 第81-82页 |
·LCP1 流变性质研究 | 第82页 |
·浓度和剪切速率对LCP1 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82页 |
·温度对LCP1 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82页 |
·pH 对LCP1 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82页 |
·盐对LCP1 溶液流变性的影响 | 第82页 |
·LCP1 溶液粘弹性研究 | 第82页 |
·离子色谱法测定单糖组成 | 第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LCP1 毛细管电泳 | 第82-83页 |
·LCP1 旋光性分析 | 第83页 |
·LCP1 固有粘度 | 第83-84页 |
·LCP1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分析 | 第84-85页 |
·LCP1 光散射研究 | 第85-88页 |
·LCP1 溶液的聚集现象和消除 | 第85-87页 |
·LCP1 比折光指数增量 | 第87页 |
·静态激光光散射 | 第87-88页 |
·动态激光光散射 | 第88页 |
·LCP1 的流变性质 | 第88-92页 |
·浓度和剪切速率对LCP1 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温度对LCP1 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90页 |
·pH 对LCP1 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90-91页 |
·盐对 LCP1 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91-92页 |
·LCP1 溶液粘弹性研究 | 第92页 |
·LCP1 单糖组成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六章 胞外多糖LCP1 的结构分析 | 第96-118页 |
·前言 | 第9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96-97页 |
·主要试剂 | 第96-97页 |
·主要仪器 | 第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元素分析 | 第97页 |
·脱O-乙酰基 | 第97页 |
·高碘酸氧化 | 第97页 |
·Smith 降解 | 第97-98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98页 |
·甲基化反应 | 第98页 |
·甲基化反应产物的水解、还原和乙酰化 | 第98页 |
·核磁共振分析 | 第98页 |
·部分酸水解 | 第98-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6页 |
·LCP1 元素分析 | 第99页 |
·脱O-乙酰基 | 第99页 |
·高碘酸氧化 | 第99-100页 |
·Smith 降解 | 第100页 |
·部分酸水解 | 第100-102页 |
·部分酸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100-102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102-109页 |
·LCP1 的甲基化分析 | 第104-107页 |
·部分酸水解产物的甲基化分析 | 第107-109页 |
·NMR 分析 | 第109-116页 |
·~1H NMR 分析 | 第109-110页 |
·~(13)C NMR 分析 | 第110-111页 |
·~(31)P NMR 分析 | 第111-112页 |
·HSQC、COSY、TOCSY、ROESY 和HMBC 2D NMR 分析 | 第112-116页 |
·LCP1 一级结构表征 | 第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18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