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

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

内容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0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第15-22页
     ·地理区域与行政沿革第15-21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现状第21-22页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及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第22-33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第22-28页
     ·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第28-31页
     ·方言个案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第31-32页
     ·前人对于湖北境内江淮官话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32-33页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第33-35页
     ·研究目标第33-34页
     ·研究意义第34-35页
 第四节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第35-36页
 第五节 材料来源第36-38页
 第六节 符号说明第38-40页
第二章 代表点音系第40-50页
 一 应山(城区)第40-42页
 二 黄州(城区)第42-44页
 三 罗田(贺坳乡)第44-47页
 四 武穴(龙坪镇)第47-50页
第三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音韵第50-76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母系统第50-64页
     ·全浊声母的清化第50-52页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第52-61页
     ·泥来影疑日母的今读第61-64页
     ·小结第64页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韵母系统第64-68页
     ·果假遇流摄的今读与比较第64-66页
     ·蟹摄的今读与比较第66-67页
     ·咸山摄的今读与比较第67页
     ·入声韵的今读第67-68页
     ·小结第68页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调系统第68-76页
     ·全浊入声的今读与演变第69-73页
     ·四地的声调系统及演变第73-76页
第四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比较第76-121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特点第77-84页
     ·词汇形式的比较第77-80页
     ·词义的比较第80-84页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方言词汇的比较第84-103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共有词第85-103页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第103-109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江淮官话的比较第103-105页
     ·与西南官话词汇的比较第105-107页
     ·与赣方言词汇的比较第107-109页
 第四节 四地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第109-121页
     ·应山和武穴两地词汇的特点第109-112页
     ·指示词、人称代词和亲属称谓词的变异比较第112-119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的变迁类型第119-121页
第五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语法演变第121-188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动态范畴第121-156页
     ·汉语动态范畴的相关研究第122-127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第127-141页
     ·周边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第141-148页
     ·汉语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类型第148-154页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表现形式的特点第154-156页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给与义动词及其用法第156-188页
     ·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相关用法第156-163页
     ·从处置介词到使役助词第163-177页
     ·从给与到假设第177-185页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历史层次第185-186页
     ·小结: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类型第186-188页
第六章 语言接触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第188-198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的移民第188-192页
     ·宋元时期的移民第188页
     ·明代洪武大移民第188-192页
 第二节 赣语层次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转用干扰第192-196页
     ·底层干扰——转用引发的干扰第192-193页
     ·覆盖性移民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干扰第193-196页
 第三节 柯因内化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第196-198页
     ·柯因内语与柯因内化第196-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5页
附录第205-275页
 附录一 四地方言词汇表第205-268页
 附录二 四地核心词对照表第268-275页
后记第275-277页
个人简历第27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7页

论文共2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
下一篇: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