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路线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薪酬体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7页 |
2.1 薪酬概念、构成及功能 | 第18-20页 |
2.1.1 薪酬概念 | 第18页 |
2.1.2 薪酬构成 | 第18-19页 |
2.1.3 薪酬功能 | 第19-20页 |
2.2 薪酬体系概念及内容 | 第20-21页 |
2.2.1 薪酬体系概念 | 第20页 |
2.2.2 薪酬体系内容 | 第20-21页 |
2.3 薪酬体系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2页 |
2.3.2 激励理论 | 第22页 |
2.3.3 战略薪酬理论 | 第22-23页 |
2.3.4 企业薪酬支付制度理论 | 第23页 |
2.4 国营军工企业中薪酬体系特点 | 第23-27页 |
2.4.1 国营企业中薪酬类别 | 第23-24页 |
2.4.2 国营军工企业中薪酬构成 | 第24-26页 |
2.4.3 国营军工企业薪酬体系构建过程 | 第26-27页 |
第3章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薪酬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7-36页 |
3.1 新光公司概况 | 第27-29页 |
3.1.1 新光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第27-28页 |
3.1.2 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第28-29页 |
3.2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薪酬体系的现状 | 第29-31页 |
3.2.1 科研人员聘用制 | 第29-30页 |
3.2.2 依据技术职务等级制定工资标准 | 第30-31页 |
3.2.3 依据人员考核结果制定相应奖惩措施 | 第31页 |
3.2.4 依据项目需求制定相应培训计划 | 第31页 |
3.3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薪酬体系问题与分析 | 第31-36页 |
3.3.1 薪酬激励功能不明显 | 第31-32页 |
3.3.2 薪酬与工作绩效相关度低 | 第32-33页 |
3.3.3 岗位设置存在问题 | 第33页 |
3.3.4 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 | 第33-34页 |
3.3.5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欠科学 | 第34-36页 |
第4章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的岗位和绩效薪酬改进设计 | 第36-51页 |
4.1 新光公司薪酬制度设计思路和目标 | 第36-38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36页 |
4.1.2 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4.1.3 设计目标 | 第37-38页 |
4.2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岗位薪酬改进设计 | 第38-43页 |
4.2.1 岗位评估设计 | 第39-40页 |
4.2.2 岗位薪酬级别设计 | 第40-41页 |
4.2.3 岗位基本薪酬设计 | 第41-43页 |
4.3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绩效薪酬改进设计 | 第43-51页 |
4.3.1 绩效评估与管理设计 | 第43页 |
4.3.2 绩效薪酬核算设计 | 第43-47页 |
4.3.3 福利设计 | 第47-49页 |
4.3.4 晋升激励方案设计 | 第49-51页 |
第5章 新光公司科研人员薪酬体系改进的动、阻力分析及保障措施 | 第51-56页 |
5.1 新光公司薪酬体系改进的动力及阻力预测 | 第51-53页 |
5.1.1 薪酬体系改进的动力 | 第51-52页 |
5.1.2 薪酬改进的阻力 | 第52-53页 |
5.2 新光公司薪酬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第53-56页 |
5.2.1 加快公司人事制度改革 | 第53页 |
5.2.2 引入竞争性质的公司文化 | 第53-54页 |
5.2.3 完善岗位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 | 第54页 |
5.2.4 强调全员参与 | 第54-55页 |
5.2.5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