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3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6-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第四节 列举义语法形式的界定 | 第11-12页 |
第五节 《聊斋俚曲集》版本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聊斋俚曲集》有标记词表列举研究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列举项+标记词”表列举 | 第13-15页 |
一、“列举项+等”表列举 | 第13页 |
二、“列举项+的”表列举 | 第13-15页 |
三、“列举项+之类”表列举 | 第15页 |
第二节 “标记词+列举项”表列举 | 第15-18页 |
一、“譬如/如+列举项”表列举 | 第15-16页 |
二、“序数词+来+列举项,序数词+来+列举项”表列举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聊斋俚曲集》无标记词表列举研究 | 第18-31页 |
第一节 词并列表列举 | 第18-21页 |
一、表列举的四字格语法形式 | 第18-20页 |
二、表列举的非四字格语法形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短语并列表列举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词和短语并列表列举 | 第23页 |
第四节 分句并列表列举 | 第23-28页 |
一、“有”字句并列表列举 | 第24-26页 |
二、非“有”字句并列表列举 | 第26-28页 |
第五节 句子并列表列举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聊斋俚曲集》列举义语法形式与现代汉语之比较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俚曲》中已出现的标记词 | 第31-33页 |
一、“列举项+等”之异同 | 第31页 |
二、“列举项+的,列举项+的”之异同 | 第31-32页 |
三、“列举项+之类”之异同 | 第32页 |
四、“譬如/如+列举项”之异同 | 第32-33页 |
五、“序数词+来+列举项,序数词+来+列举项”之异同 | 第33页 |
第二节 《俚曲》中未出现的标记词之比较 | 第33-40页 |
一、“列举项+等等” | 第33-34页 |
二、“列举项+什么的”“列举项+啥的” | 第34-36页 |
三、“列举项+之流”“列举项+一类” | 第36页 |
四、“比方说/比如(说)+列举项” | 第36页 |
五、“像+列举项+等/这些/这类” | 第36-37页 |
六、“列举项+这些/那些” | 第37-38页 |
七、“列举项+这样/那样” | 第38页 |
八、“列举项+云云” | 第38-39页 |
九、“列举项+诸如此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无标记词表列举之比较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附录一 《聊斋俚曲集》列举义语法形式总表 | 第46-49页 |
附录二 《聊斋俚曲集》排比格式表列举总表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