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构式“披着X1的X2”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零 绪论第8-12页
    0.1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8页
    0.2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第8-9页
    0.3 研究现状第9-11页
    0.4 研究目标及意义第11页
        0.4.1 研究目标第11页
        0.4.2 研究意义第11页
    0.5 语料来源第11-12页
第一章 “披着X_1的X_2”的基本语义特征及认知基础第12-22页
    1.1 “披着X_1的X_2”构式存在的理据第12页
    1.2 “披着X_1的X_2”构式的基本语义特征第12-13页
        1.2.1 伪装义第13页
        1.2.2 贬义性第13页
    1.3 “披着X_1的X_2”的语义类型第13-18页
        1.3.1 非隐喻性伪装第14-15页
        1.3.2 前部隐喻性伪装第15页
        1.3.3 后部隐喻性伪装第15-16页
        1.3.4 整体隐喻性伪装第16-18页
    1.4 “披着X_1的X_2”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第18-22页
        1.4.1 “披着X_1的X_2”的认知基础第18-19页
        1.4.2 “披着X_1的X_2”的认知机制第19-22页
第二章 “披着X_1的X_2”构式解析第22-33页
    2.1 常项“披着”的分析第22页
    2.2 变项“X_1”、“X_2”的分析第22-27页
        2.2.1 “X_1”、“X_2”的功能类别第23-24页
        2.2.2 “X_1”、“X_2”的音节特征第24-25页
        2.2.3 “X_1”、“X_2”的入构条件第25-27页
    2.3 “披着X_1的X_2”构式的入句特征第27-32页
        2.3.1 “披着X_1的X_2”的句法位置第27-28页
        2.3.2 “披着X_1的X_2”的句法功能第28-32页
    2.4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披着X_1的X_2”的构式原型义第33-38页
    3.1 构式原型第33-35页
        3.1.1 自由度第33页
        3.1.2 成熟度第33-35页
    3.2 构式原型义第35-36页
    3.3 构式扩展义第36-38页
第四章 “披着X_1的X_2”的语用特征第38-44页
    4.1 “披着X_1的X_2”构式的语体特征第38-40页
        4.1.1 新闻语体第38-39页
        4.1.2 文艺语体第39页
        4.1.3 网络语体第39-40页
    4.2 “披着X_1的X_2”构式的的感情色彩第40-41页
    4.3 “披着X_1的X_2”构式的表达效果第41-44页
        4.3.1 形式简洁、含义丰富第41页
        4.3.2 形象具体、印象深刻第41-42页
        4.3.3 表现力度强、批判力度大第42页
        4.3.4 主观色彩浓,意志性强烈第42-44页
结语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对日本学生的汉日同形词教学研究
下一篇:《聊斋俚曲集》列举义语法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