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一、 绪论 | 第8-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五)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3页 |
| 2. 研究过程的创新 | 第13-14页 |
| 二、 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 (一) 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 1. 目标、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 第14页 |
| 2.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 | 第14-15页 |
| (二) 从教育目的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 第15-16页 |
| (三) 教师的培养目标意识 | 第16-17页 |
|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状况及分析——以 H 大学为例 | 第17-29页 |
|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 1. 调查的目的 | 第17页 |
| 2. 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17页 |
| 3. 调查问卷的对象和方式 | 第17-19页 |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9页 |
| 1. 教师对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不够、认识不足 | 第19页 |
| 2. 教师对学校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不够、认识不足 | 第19-21页 |
| 3. 专业课和其他课教师在教学目标的了解程度上优于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 第21-23页 |
| 4. 专业课和其他课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定位上优于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 第23-25页 |
| 5. 教师认为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 | 第25-26页 |
| 6. 教师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中学生自学能力重于教学 | 第26-27页 |
| 7.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上较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 第27页 |
| 8. 教师在判断学生学习效果上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 第27-29页 |
| 四、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 | 第29-37页 |
| (一) 提出成效为本教学法的原因 | 第29-30页 |
| (二) 成效为本的概念、特征和模型 | 第30-33页 |
| 1. 成效为本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 第30-31页 |
| 2. 成效为本教学法的特点 | 第31-32页 |
| 3. 成效为本教学法的实施 | 第32-33页 |
| (三) 成效为本教学法在香港中文大学 | 第33-37页 |
| 1. 确定预期学习成效 | 第34页 |
| 2. 课程设计 | 第34页 |
| 3. 评估和改进 | 第34-37页 |
| 五、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 | 第37-39页 |
| (一) 学校层面 | 第37页 |
| 1. 科学合理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第37页 |
| 2. 革新教师考核制度 | 第37页 |
| 3. 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 | 第37页 |
| 4. 优化课程设置 | 第37页 |
| (二) 教师层面 | 第37-39页 |
|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第37-38页 |
| 2. 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现过程 | 第38页 |
| 3.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一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第43-46页 |
| 附录二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状况的问卷调查 | 第46-48页 |
| 附录三 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状况的调查问卷(初测问卷)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