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宫廷燕乐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1章 燕乐的界定范围及发展历程 | 第15-23页 |
1.1 燕乐的界定范围 | 第15-18页 |
1.1.1 国内学者对燕乐的界定研究 | 第15-18页 |
1.1.2 国外学者对燕乐内涵的界定研究 | 第18页 |
1.2 燕乐的发展历程 | 第18-23页 |
1.2.1 燕乐的源起(前期) | 第18-21页 |
1.2.2 燕乐的兴盛(中期) | 第21-22页 |
1.2.3 燕乐的衰落(后期) | 第22-23页 |
第2章 唐宋宫廷燕乐的发展态势比较 | 第23-29页 |
2.1 唐代宫廷燕乐的兴盛 | 第23-26页 |
2.1.1 政治方面 | 第23页 |
2.1.2 经济方面 | 第23-24页 |
2.1.3 文化方面 | 第24-25页 |
2.1.4 统治者的喜好 | 第25页 |
2.1.5 小结: | 第25-26页 |
2.2 宋代宫廷燕乐的落没 | 第26-28页 |
2.2.1 政治方面 | 第26页 |
2.2.2 经济方面 | 第26-27页 |
2.2.3 文化方面 | 第27-28页 |
2.3 比较总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唐宋宫廷燕乐机构比较 | 第29-34页 |
3.1 唐代宫廷燕乐机构 | 第29-30页 |
3.1.1 太乐署 | 第29页 |
3.1.2 教坊 | 第29页 |
3.1.3 梨园 | 第29-30页 |
3.1.4 云韶院(府) | 第30页 |
3.2 宋代宫廷燕乐机构 | 第30-32页 |
3.2.1 太常寺 | 第30-31页 |
3.2.2 教坊 | 第31页 |
3.2.3 云韶部 | 第31-32页 |
3.2.4 其它燕乐机构 | 第32页 |
3.3 比较总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唐宋宫廷燕乐应用程式比较 | 第34-39页 |
4.1 唐代宫廷燕乐分部奉曲 | 第34-35页 |
4.1.1 九部乐 | 第34页 |
4.1.2 十部乐 | 第34-35页 |
4.1.3 坐部伎 | 第35页 |
4.1.4 立部伎 | 第35页 |
4.2 宋代宫廷燕乐分盏奉乐 | 第35-37页 |
4.2.1 三盏制 | 第35-36页 |
4.2.2 五盏制 | 第36页 |
4.2.3 七盏制 | 第36页 |
4.2.4 九盏制 | 第36-37页 |
4.2.5 小结 | 第37页 |
4.3 比较总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唐宋宫廷燕乐内容比较 | 第39-43页 |
5.1 唐代宫廷燕乐内容 | 第39-40页 |
5.1.1 九部乐和十部乐 | 第39页 |
5.1.2 坐部伎和立部伎 | 第39页 |
5.1.3 大曲和法曲 | 第39-40页 |
5.1.4 鼓吹乐和散乐 | 第40页 |
5.2 宋代宫廷燕乐内容 | 第40-41页 |
5.2.1 歌 | 第40-41页 |
5.2.2 舞 | 第41页 |
5.2.3 器乐 | 第41页 |
5.3 比较总结 | 第41-43页 |
第6章 唐宋宫廷燕乐影响比较 | 第43-47页 |
6.1 唐代宫廷燕乐的影响 | 第43-45页 |
6.1.1 对唐代自身的影响 | 第43-44页 |
6.1.2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 第44-45页 |
6.2 宋代宫廷燕乐的影响 | 第45-46页 |
6.3 比较总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