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三代竹笛演奏家对竹笛艺术的贡献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导言 | 第10-15页 |
| 一.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选题的实际意义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13-14页 |
| 四. 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竹笛音乐发展脉络 | 第15-20页 |
| 1.1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竹笛演奏家 | 第15-16页 |
| 1.2 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代竹笛演奏家 | 第16-18页 |
| 1.3 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竹笛演奏家 | 第18-19页 |
| 1.4 新中国成立后第四代竹笛演奏家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第三代演奏家对竹笛音乐的贡献 | 第20-44页 |
| 2.1 詹永明竹笛音乐艺术 | 第21-24页 |
| 2.2 易加义竹笛音乐艺术 | 第24-26页 |
| 2.3 张延武竹笛音乐艺术 | 第26-27页 |
| 2.4 曾明竹笛音乐艺术 | 第27-28页 |
| 2.5 杜如松音乐艺术 | 第28-29页 |
| 2.6 马迪竹笛音乐艺术 | 第29-32页 |
| 2.7 张维良竹笛音乐艺术 | 第32-34页 |
| 2.8 戴亚竹笛音乐艺术 | 第34-36页 |
| 2.9 王次恒竹笛音乐艺术 | 第36-38页 |
| 2.10 郑济民竹笛音乐艺术 | 第38-39页 |
| 2.11 曾格格竹笛音乐艺术 | 第39-40页 |
| 2.12 其他竹笛演奏家简介 | 第40-44页 |
| 2.12.1 陈杭明竹笛音乐艺术 | 第40页 |
| 2.12.2 张国柱竹笛音乐艺术 | 第40页 |
| 2.12.3 邓邦国竹笛音乐艺术 | 第40-41页 |
| 2.12.4 李增光竹笛音乐艺术 | 第41页 |
| 2.12.5 陈立新竹笛音乐艺术 | 第41页 |
| 2.12.6 姜景洪竹笛音乐艺术 | 第41-42页 |
| 2.12.7 谭炎建竹笛音乐艺术 | 第42页 |
| 2.12.8 刘宽忍竹笛音乐艺术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存在的不足 | 第44-46页 |
| 3.1 竹笛的改良 | 第44页 |
| 3.2 乐队中的竹笛 | 第44页 |
| 3.3 音乐移植创作 | 第44-45页 |
| 3.4 演奏技巧多样化 | 第45页 |
| 3.5 音乐专业教育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展望竹笛音乐 | 第46-48页 |
| 4.1 音乐创作 | 第46页 |
| 4.2 音乐风格 | 第46页 |
| 4.3 竹笛技巧与形制 | 第46-47页 |
| 4.4 竹笛教育 | 第47页 |
| 4.5 女性竹笛演奏家的出现 | 第47页 |
| 4.6 音乐美学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