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山东秧歌的源起发展及其探析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山东秧歌的源起与发展 | 第14-18页 |
(一) 历史源流 | 第14-15页 |
(二) 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第二节 山东秧歌的典型个案探析 | 第18-25页 |
(一) 鼓子秧歌 | 第19-21页 |
(二) 海阳秧歌 | 第21-23页 |
(三) 胶州秧歌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山东秧歌传承与保护的价值体系分析 | 第28-33页 |
第一节 社会发展价值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经济效益价值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精神文明价值 | 第30-31页 |
第四节 艺术技术价值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山东秧歌的传承态势与发展趋向分析 | 第33-40页 |
第一节 传承主体与传播路径 | 第33-36页 |
(一) 原生与次生传承人——在传承上的优劣势分析 | 第33-35页 |
(二) 普通观众——对山东秧歌的知悉程度与兴趣趋向分析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传承环境与发展条件 | 第36-40页 |
(一) 主导因素——国家政策与行为 | 第37-38页 |
(二) 助推因素——社会各界力量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山东秧歌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分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山东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基本路线 | 第40页 |
第二节 山东秧歌传承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 第40-49页 |
(一) 努力调动传承主体的能动作用 | 第40-44页 |
(二) 充分发挥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 | 第44-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1、访谈提纲 | 第51-53页 |
2、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3、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