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副产品加工及利用论文

利用淡水鱼加工副产物速酿低盐鱼露工艺和风味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3-22页
    1.1 前言第13页
    1.2 鱼露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1 鱼露的传统加工方法及产地分布第13-14页
        1.2.2 我国传统鱼露的加工工艺第14-15页
        1.2.3 鱼露的快速加工工艺第15-16页
        1.2.4 鱼露的速酿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3 鱼露风味的研究概述第17-18页
        1.3.1 鱼露的风味成分第17-18页
        1.3.2 鱼露的滋味成分第18页
    1.4 我国淡水鱼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第18-19页
        1.4.1 我国淡水鱼资源现状第18-19页
        1.4.2 我国淡水鱼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加工利用情况第19页
    1.5 水产品自溶水解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1.6.1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6.2.1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自溶水解的工艺研究第21页
            1.6.2.2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速酿低盐鱼露工艺的探索第21页
            1.6.2.3 低盐风味鱼露发酵工艺的优化第21页
            1.6.2.4 低盐鱼露在发酵过程中的生化特性和风味的研究第21-22页
第2章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自溶水解工艺的研究第22-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2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22-23页
        2.1.3 实验方法第23页
            2.1.3.1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成分分析第23页
            2.1.3.2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自溶水解的工艺流程第23页
            2.1.3.3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处理方法第23页
            2.1.3.4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第23页
        2.1.4 低盐自溶水解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第23-25页
            2.1.4.1 温度对低盐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3-24页
            2.1.4.2 初始pH值对低盐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4页
            2.1.4.3 加水比对低盐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4页
            2.1.4.4 水解时间对低盐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4页
            2.1.4.5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自溶水解的响应面试验设计第24-25页
        2.1.5 统计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2页
        2.2.1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基础营养成分第25页
        2.2.2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自溶水解单因素实验结果第25-28页
            2.2.2.1 温度对低盐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5-26页
            2.2.2.2 初始pH值对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6页
            2.2.2.3 加水比对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6-27页
            2.2.2.4 水解时间对自溶水解的影响第27-28页
        2.2.3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自溶水解的响应面试验结果第28-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风味鱼露工艺的探索第34-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3.1.2 仪器与设备第34-35页
        3.1.3 鱼露的制备方法第35-36页
        3.1.4 pH、氨基酸态氮和总酸的测定第36页
        3.1.5 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测定第36页
        3.1.6 挥发性盐基氮和食盐含量的测定第36页
        3.1.7 游离氨基酸成分分析第36页
        3.1.8 非酶褐变指数的测定第36-37页
        3.1.9 感官评定分析[28]第37页
        3.1.10 电子鼻分析第37页
        3.1.11 统计分析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6页
        3.2.1 pH、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第37-40页
        3.2.2 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第40-41页
        3.2.3 挥发性盐基氮和食盐含量第41-42页
        3.2.4 非酶褐变指数的变化第42-43页
        3.2.5 鱼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第43页
        3.2.6 鱼露的感官评定第43-44页
        3.2.7 鱼露的气味分析第44-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低盐风味鱼露速酿工艺的优化第47-5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4.1.1 材料与试剂第47页
        4.1.2 仪器与设备第47页
        4.1.3 鱼露的制备第47-48页
        4.1.4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第48页
        4.1.5 发酵工艺的单因素研究第48页
        4.1.6 统计分析第4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4.2.1 温度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4.2.2 初始pH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4.2.3 不同加曲量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第50页
        4.2.4 不同加酶量对发酵过程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4.2.5 不同发酵时间下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第51页
        4.2.6 低盐风味鱼露发酵工艺的正交实验第51-53页
    4.3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低盐鱼露生化特性和风味的研究第54-6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5.1.1 材料与试剂第55页
        5.1.2 仪器与设备第55页
        5.1.3 鱼露样品的制备方法第55-56页
        5.1.4 化学指标测定第56页
        5.1.5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SB/T 10317-1999)第56-57页
            5.1.5.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6页
            5.1.5.2 样品稀释液的制备第56页
            5.1.5.3 样品测定第56-57页
        5.1.6 菌落总数的测定(GB4789.2-2010)第57页
        5.1.7 电子鼻分析第57页
        5.1.8 感官评定分析第57页
        5.1.9 统计分析第5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7-68页
        5.2.1 低盐风味鱼露的生化特性研究第57-64页
            5.2.1.1 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总氮含量的变化第57-58页
            5.2.1.2 pH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第58-59页
            5.2.1.3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5.2.1.4 NaCl含量的变化第60页
            5.2.1.5 非酶褐变指数的变化第60-61页
            5.2.1.6 蛋白酶活力的变化第61-62页
            5.2.1.7 微生物含量的变化第62-63页
            5.2.1.8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第63-64页
        5.2.2 采用电子鼻技术分析鱼露风味的不同第64-66页
            5.2.2.1 电子鼻技术分析低盐鱼露在发酵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第64-65页
            5.2.2.2 电子鼻技术分析低盐鱼露与其他商品鱼露之间的不同第65-66页
        5.2.3 感官评定分析结果第66-68页
            5.2.3.1 发酵过程中低盐鱼露的风味感官评定第66-67页
            5.2.3.2 低盐鱼露与其他商品鱼露的风味感官评价第67-68页
    5.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6.1 结论第69-70页
    6.2 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茶器、茶席、茶境的现代设计美学构建
下一篇:6061铝合金双轴肩搅拌摩擦焊工艺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