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3.1 国内的研究 | 第10-12页 |
1.3.2 美国的研究 | 第12-15页 |
1.3.2.1 早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2.2 近期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4.1 教师专业化 | 第15-16页 |
1.4.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第16-17页 |
1.4.3 合作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历程 | 第19-29页 |
2.1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9-21页 |
2.1.1 经济衰退 | 第19页 |
2.1.2 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19-20页 |
2.1.3 科技革命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 第20页 |
2.1.4 人口质量严重下降 | 第20-21页 |
2.2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始建 | 第21-25页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萌芽 | 第21-22页 |
2.2.2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创建 | 第22-24页 |
2.2.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初步发展 | 第24-25页 |
2.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规范与新发展 | 第25-29页 |
2.3.1 《专业发展学校标准》的颁布 | 第25-27页 |
2.3.1.1 基本观念 | 第25-26页 |
2.3.1.2 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3.2 走向国际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 第27-29页 |
第3章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运行和预期成效——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例 | 第29-40页 |
3.1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运行 | 第29-34页 |
3.1.1 发展目标与立足点 | 第29-30页 |
3.1.2 教师角色 | 第30-31页 |
3.1.3 组织结构 | 第31-33页 |
3.1.4 资源 | 第33-34页 |
3.2 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预期成效 | 第34-37页 |
3.2.1 准备未来教师 | 第34-36页 |
3.2.2 为每个人提供发展机会 | 第36-37页 |
3.2.3 强化学生学习 | 第37页 |
3.3 从经验中学习 | 第37-40页 |
3.3.1 对个体利益的关注与共同目标的形成 | 第38页 |
3.3.2 信息分享与沟通 | 第38-39页 |
3.3.3 动力特性 | 第39-40页 |
第4章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第40-47页 |
4.1 制度挑战 | 第40-41页 |
4.2 经费挑战 | 第41-42页 |
4.3 政策挑战 | 第42-43页 |
4.4 应对策略——以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例 | 第43-47页 |
4.4.1 筹措充足的资金 | 第43-45页 |
4.4.2 赢得员工的支持 | 第45-47页 |
第5章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47-54页 |
5.1 目前我国教师发展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8-50页 |
5.1.1 教师发展学校没有得到广泛关注与支持 | 第48-49页 |
5.1.2 缺乏支持教师发展学校的软、硬件 | 第49页 |
5.1.3 大学与中小学校难以实现深层次合作 | 第49-50页 |
5.2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 第50-54页 |
5.2.1 让中小学校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 | 第51页 |
5.2.2 改革“短、频、快”的职前教师教育实习模式 | 第51-52页 |
5.2.3 倡导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反思与探究 | 第52页 |
5.2.4 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旳对话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