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 中非教育合作交流的需要 | 第11-12页 |
2.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4.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 第23-2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 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发展历程与组织机构 | 第24页 |
2. 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工作内容 | 第24-25页 |
3. 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影响 | 第25页 |
4. 总结与思考 | 第2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 文献分析法 | 第26页 |
2. 历史研究法 | 第26-27页 |
(五)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一、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发展历程与组织结构 | 第29-38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29-33页 |
1. 成立背景 | 第29-30页 |
2. 演变过程 | 第30-33页 |
(二) 组织宗旨 | 第33-34页 |
(三) 组织结构 | 第34-38页 |
1. 机构设置及职权划分 | 第34-36页 |
2. 决策程序 | 第36-38页 |
二、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工作内容 | 第38-50页 |
(一) 培训工作 | 第38页 |
1. 培训原则 | 第38-41页 |
2. 培训内容 | 第38-41页 |
(二) 监测工作 | 第41-45页 |
1. 监测框架 | 第42-44页 |
2. 监测内容 | 第44-45页 |
3. 监测方式 | 第45页 |
(三) 提交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 第45-50页 |
1. 报告的公布 | 第46页 |
2. 报告的内容 | 第46-47页 |
3. 报告的用户 | 第47-50页 |
三、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影响 | 第50-59页 |
(一) 对成员国的影响 | 第50-56页 |
1. 监测评估教育质量 | 第50-53页 |
2. 培养教育研究人才 | 第53页 |
3. 优化信息系统质量 | 第53-54页 |
4. 完善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 第54-56页 |
(二) 对类似教育监测组织建设发展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三) 对世界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57-59页 |
四、总结与思考 | 第59-70页 |
(一) 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的成功经验 | 第59-64页 |
1. 合作型的工作模式 | 第59-60页 |
2. 先进的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3. 重视教育决策者的意见 | 第61-62页 |
4. 内部奖励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 第62-64页 |
(二) 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第64-67页 |
1. 测评标准问题及其对策 | 第64-65页 |
2. 监测人才流失问题及其对策 | 第65页 |
3. 调研员的个人专业能力差异问题及其对策 | 第65-66页 |
4. 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66-67页 |
(三) 从南部与东部非洲教育质量监测联盟看中非合作 | 第67-70页 |
1. 拓宽中非教育合作的渠道 | 第67页 |
2. 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拓新思路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