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古代语法(文言语法)论文

中古汉语有标递进复句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第10-12页
        一、中古汉语的界定第10-11页
        二、递进复句的界定第11-12页
    第二节 研究概况与选题意义第12-16页
        一、递进复句的研究概况第12-16页
        二、本文的选题意义第16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16-18页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本文的语料来源第17-18页
第一章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概说第18-26页
    第一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关系分类第18-20页
        一、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分类原则第18-19页
        二、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关系类型第19-20页
    第二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关系标志第20-24页
        一、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常用关系标志第21-23页
        二、中古有标递进复句关系标志的性质第23-24页
    第三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计量考察第24-26页
第二章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常用句式第26-39页
    第一节 中古有标顺递句的常用句式第26-31页
        一、进层句单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26-28页
        二、前后分句并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28-31页
    第二节 中古有标反递句的常用句式第31-33页
        一、前后分句并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31-32页
        二、递基句省略部分关系标志的句式第32-33页
    第三节 中古反逼递进复句的常用句式第33-39页
        一、递基句单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33-34页
        二、进层句单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34-35页
        三、前后分句并用关系标志的句式第35-39页
第三章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逻辑语义分析第39-50页
    第一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逻辑基础第39-42页
        一、并列关系基础第39-40页
        二、顺承关系基础第40页
        三、递进关系基础第40-41页
        四、因果关系基础第41页
        五、转折关系基础第41页
        六、让步关系基础第41-42页
    第二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逻辑公式第42-45页
        一、递进复句的真值条件第42-43页
        二、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逻辑公式第43-45页
    第三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语义特点第45-50页
        一、中古顺递句的语义特点第45-46页
        二、中古反递句的语义特点第46-47页
        三、中古反逼递进句的语义特点第47-50页
第四章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语用分析第50-59页
    第一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语气类型第50-53页
        一、“陈述+陈述”语气第50-51页
        二、“陈述+反问”语气第51页
        三、“陈述+感叹”语气第51-52页
        四、“反问+反问”语气第52-53页
    第二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语篇分析第53-56页
        一、衔接手段第53-55页
        二、语篇结构第55-56页
    第三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主观性第56-59页
        一、关系标志与论证力度第56-57页
        二、语气词与情感态度第57页
        三、分句语序与话语焦点第57-59页
第五章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的历时比较第59-67页
    第一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与上古有标递进复句的比较第59-62页
        一、关系类型的比较第59-60页
        二、关系标志及常用句式的比较第60-62页
    第二节 中古有标递进复句与现代有标递进复句的比较第62-67页
        一、关系标志的变化第62-63页
        二、句式及其用法的变化第63-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泰汉语课堂情景教学设计及实践探究--以曼谷兰实耶沙学校为例
下一篇:襄阳话语气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