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反义同词现象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学界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选材、思路和方法 | 第15-18页 |
1.3.1 选材缘由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形词计量考察 | 第18-22页 |
3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形词词义特征分析 | 第22-46页 |
3.1 反义同形词的义值特征 | 第23-38页 |
3.1.1 动词性反义同形词的义值特征 | 第23-32页 |
3.1.2 名词性反义同形词的义值特征 | 第32-34页 |
3.1.3 形容词性反义同形词的义值特征 | 第34-37页 |
3.1.4 副词及其他反义同形词的义值特征 | 第37-38页 |
3.2 反义同形词的义域特征 | 第38-45页 |
3.2.1 释义元语言表现出明显的义域差异 | 第39-44页 |
3.2.2 释义元语言没有明确标示义域区别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形词外部形式特征分析 | 第46-56页 |
4.1 反义同形词的语音形式特征 | 第46-48页 |
4.2 反义同形词的语法形式特征 | 第48-54页 |
4.2.1 动宾式反义同形词 | 第51-52页 |
4.2.2 偏正式反义同形词 | 第52-54页 |
4.2.3 联合式反义同形词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5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形词形成机制分析 | 第56-72页 |
5.1 已有文献对反义同形词的阐释 | 第56-59页 |
5.1.1 从哲学角度提出的观点 | 第56-57页 |
5.1.2 从认知角度提出的观点 | 第57-58页 |
5.1.3 从语言自身角度提出的观点 | 第58-59页 |
5.2 反义同词现象的词汇语用学阐释 | 第59-70页 |
5.2.1 反义同形词是语用充实过程的产物 | 第60-68页 |
5.2.2 语用充实作用可以消解反义同形词的歧义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6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准反义同形词 | 第72-79页 |
6.1 相反意义以同一义项的相反义素呈现的准反义同形词 | 第72-74页 |
6.2 语用中新出现而尚未被收录的准反义同形词 | 第74-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7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作者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