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基础 | 第14-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翻转课堂的定义与发展 | 第14-15页 |
2.1.2 SPOC的兴起与发展 | 第15-16页 |
2.1.3 SPOC与翻转课堂 | 第16页 |
2.2 翻转课堂典型教学设计模式分析 | 第16-19页 |
2.2.1 Gerstein提出的环形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第17-18页 |
2.2.2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图 | 第18页 |
2.2.3 张金磊等人提出的翻转式教学模式 | 第18-19页 |
2.3 SPOC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 | 第19-20页 |
2.3.1 国外教学实践案例 | 第19-20页 |
2.3.2 国内教学实践案例 | 第20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4.2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第21-22页 |
3 SPOC视阈下初中英语教学分析 | 第22-25页 |
3.1 初中英语教学特点 | 第22-23页 |
3.1.1 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 第22页 |
3.1.2 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 | 第22页 |
3.1.3 适合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 | 第22-23页 |
3.2 初中英语采用SPOC的优势 | 第23-25页 |
3.2.1 彰显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理念 | 第23页 |
3.2.2 优化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 第23-24页 |
3.2.3 创设高效化课堂、差异性学习 | 第24-25页 |
4 基于SPOC的初中《英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 第25-37页 |
4.1 前端分析 | 第25-26页 |
4.2 教学设计原则 | 第26-28页 |
4.3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 第28-30页 |
4.3.1 SPOC平台结构设计 | 第28-29页 |
4.3.2 知识内容的结构设计 | 第29-30页 |
4.4 学习策略的设计 | 第30页 |
4.4.1 个性化学习策略 | 第30页 |
4.4.2 合作学习策略 | 第30页 |
4.4.3 情境教学策略 | 第30页 |
4.5 教学活动设计 | 第30-34页 |
4.5.1 课前线上环节 | 第31-33页 |
4.5.2 课堂线下环节 | 第33-34页 |
4.5.3 课后在线环节 | 第34页 |
4.6 评价方式设计 | 第34-37页 |
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中的应用 | 第37-48页 |
5.1 实践背景 | 第37页 |
5.2 实践基本情况 | 第37页 |
5.3 实践准备 | 第37-39页 |
5.3.1 教学环境分析 | 第37-38页 |
5.3.2 学习对象分析 | 第38页 |
5.3.3 教学环境创设 | 第38-39页 |
5.4 基于SPOC的初中《英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 第39-44页 |
5.4.1 课前准备 | 第39-41页 |
5.4.2 学生线上自主学习 | 第41-42页 |
5.4.3 线下课堂教学 | 第42-44页 |
5.4.4 课后评价 | 第44页 |
5.5 教学效果分析与反馈 | 第44-48页 |
5.5.1 教学的实施结果及效果评价 | 第44-45页 |
5.5.2 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 | 第45-48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8页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1 | 第52-53页 |
附录2 | 第53-55页 |
附录3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