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史料 | 第10-11页 |
二、论著 | 第11-14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 | 第14-1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二、历史分期 | 第15-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云南民族教育的起步(1906-1928) | 第18-25页 |
第一节 清末民初云南民族教育的缘起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教育的组织管理、规模和课程设置 | 第19-25页 |
一、云南民族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初步成形 | 第19-20页 |
二、清末民初云南民族教育的规模和课程设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云南民族教育的发展(1928-1942) | 第25-51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与组织管理 | 第25-31页 |
一、健全民族教育政策法令 | 第25-26页 |
二、完善民族教育的组织管理 | 第26-28页 |
三、规范学生招收及待遇 | 第28-30页 |
四、优待教职人员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民族教育的扩张 | 第31-44页 |
一、民族教育经费由自筹为主过渡为多元经费来源时期 | 第31-34页 |
二、民族教育的构成多样且规模扩大 | 第34-44页 |
第三节 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的标准化 | 第44-51页 |
一、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 | 第44-48页 |
二、小学课程设置 | 第48-50页 |
三、普通中学的课程设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云南民族教育的停滞(1942-1949) | 第51-66页 |
第一节 云南民族教育停滞的原因 | 第51-56页 |
一、日军侵入云南 | 第51-52页 |
二、民族教育经费骤减 | 第52-53页 |
三、教育当局裁校减员 | 第53-56页 |
第二节 云南民族教育停滞的表现 | 第56-60页 |
一、国立边地小学 | 第57页 |
二、省立边地小学 | 第57-60页 |
三、县立小学 | 第60页 |
第三节 通过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 第60-66页 |
一、通过课程内容增强国家认同感 | 第61-63页 |
二、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服务抗战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云南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 | 第66-72页 |
第一节 清末新政以来民族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和规模 | 第66-67页 |
第二节 反抗西方文化侵略、培育“国族意识”的政治诉求成为共识 | 第67-69页 |
第三节 通过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认识初步形成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制定专门政策,为民族教育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对民国时期云南民族教育的评价 | 第72-80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民族教育的特点 | 第72-76页 |
一、教育为国防建设之途径 | 第72-73页 |
二、重视师资培养 | 第73-74页 |
三、通过教育培养国族认同感 | 第74-75页 |
四、鼓励教师开展民族调查改进教育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76-80页 |
一、尚未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 第76-78页 |
二、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观念与近代学校教育的冲突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