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2.1 欺负行为概述 | 第12-19页 |
2.1.1 欺负行为的界定 | 第12页 |
2.1.2 欺负行为的分类 | 第12页 |
2.1.3 儿童欺负行为的特点 | 第12-15页 |
2.1.3.1 儿童欺负行为的普遍性 | 第12-13页 |
2.1.3.2 儿童欺负行为的年龄特点 | 第13-14页 |
2.1.3.3 儿童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14-15页 |
2.1.3.4 儿童欺负行为的地域差异 | 第15页 |
2.1.4 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 | 第15-17页 |
2.1.4.1 欺负角色的评定方法 | 第15-16页 |
2.1.4.2 欺负角色的分类 | 第16页 |
2.1.4.3 不同欺负角色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5 儿童欺负行为的原因探讨 | 第17-19页 |
2.1.5.1 家庭因素 | 第17页 |
2.1.5.2 学校因素 | 第17-18页 |
2.1.5.3 同伴群体的影响 | 第18页 |
2.1.5.4 大众传媒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 态度的概述 | 第19-25页 |
2.2.1 态度的界定 | 第19页 |
2.2.2 态度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3 双重态度模型 | 第20-21页 |
2.2.3.1 理论来源 | 第20页 |
2.2.3.2 基本观点 | 第20-21页 |
2.2.4 内隐态度 | 第21-23页 |
2.2.4.1 内隐态度的界定 | 第21页 |
2.2.4.2 内隐态度的特性 | 第21-22页 |
2.2.4.3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之间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4.4 儿童群体中的内隐研究 | 第23页 |
2.2.5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2.3 趋近——回避范式 | 第25-28页 |
2.3.1 趋近——回避范式来源 | 第25页 |
2.3.2 趋近——回避范式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3.3 趋近——回避范式与内隐态度 | 第26页 |
2.3.4 趋近——回避范式与同伴知觉 | 第26-27页 |
2.3.5 趋近——回避范式的争议性 | 第27-28页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3.1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第28页 |
3.2 研究问题 | 第28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0-46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30页 |
4.2 被试分组和研究材料筛选 | 第30-32页 |
4.2.1 目的 | 第30页 |
4.2.2 被试的选取 | 第30页 |
4.2.3 工具 | 第30-31页 |
4.2.4 具体过程 | 第31页 |
4.2.5 结果处理 | 第31-32页 |
4.3 正式研究 | 第32-46页 |
4.3.1 研究一外显态度测量 | 第32-34页 |
4.3.1.1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4.3.1.2 被试 | 第33页 |
4.3.1.3 研究工具 | 第33页 |
4.3.1.4 研究过程 | 第33-34页 |
4.3.1.5 研究结果 | 第34页 |
4.3.2 研究二内隐态度测量 | 第34-46页 |
4.3.2.1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4.3.2.2 被试 | 第35页 |
4.3.2.3 研究工具 | 第35-37页 |
4.3.2.4 研究过程 | 第37-38页 |
4.3.2.5 实验逻辑 | 第38-39页 |
4.3.2.6 研究结果 | 第39-46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6-49页 |
5.1 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 第46-47页 |
5.2 不同欺负角色和性别的小学生对欺负、受欺负同伴的内隐态度 | 第47-48页 |
5.3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附录 A | 第50-51页 |
附录 B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