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3页 |
1.1 牡蛎和贝类毒素 | 第10-14页 |
1.1.1 牡蛎 | 第10页 |
1.1.2 贝类毒素 | 第10-14页 |
1.2 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生物检测分析法 | 第14-17页 |
1.2.1.1 小鼠法 | 第14-15页 |
1.2.1.2 免疫分析法 | 第15页 |
1.2.1.3 细胞毒性测试法 | 第15-16页 |
1.2.1.4 酶活力抑制法 | 第16-17页 |
1.3 游离脂肪酸产生的机理、毒性与检测 | 第17-21页 |
1.3.1 脂肪与游离脂肪酸 | 第17-18页 |
1.3.2 脂肪的水解与氧化 | 第18-19页 |
1.3.3 游离脂肪酸与机体病变 | 第19-20页 |
1.3.3.1 游离脂肪酸(FFA)与肝脏病变 | 第19-20页 |
1.3.3.2 游离脂肪酸(FFA) 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 第20页 |
1.3.4 游离脂肪酸的检测方法 | 第20-21页 |
1.4 游离脂肪酸对贝类毒素小鼠法检测影响 | 第21-22页 |
1.4.1 牡蛎体中有害物质的富集 | 第21页 |
1.4.2 脂溶性有毒物质--游离脂肪酸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小鼠法检测牡蛎中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来源的分析验证 | 第23-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牡蛎样品的前处理 | 第24页 |
2.2.2 牡蛎提取物的制备 | 第24页 |
2.2.3 牡蛎提取物的检测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2.3.1 质谱法确证分析 | 第25页 |
2.3.2 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牡蛎中脂溶性有毒物质-游离脂肪酸的检测 | 第27-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3.1.1 实验样品 | 第2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28-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牡蛎样品的前处理 | 第29页 |
3.2.2 牡蛎样品总脂肪的制备 | 第29页 |
3.2.3 游离脂肪酸的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4 三氟化硼甲酯化 | 第30页 |
3.2.5 GC检测条件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3.3.1 37脂肪酸甲酯检测分析 | 第30-38页 |
3.3.1.1 37种脂肪酸甲酯检测结果 | 第30-32页 |
3.3.1.2 37种脂肪酸甲酯不同浓度标准曲线 | 第32-38页 |
3.3.2 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牡蛎中游离脂肪酸甲酯含量 | 第38-40页 |
3.3.2.1 加速实验 | 第39-40页 |
3.3.2.2 不同温度储存实验 | 第40页 |
3.3.3 牡蛎中脂肪酸甲酯变化 | 第40-46页 |
3.3.3.1 牡蛎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贮藏条件的变化 | 第42-43页 |
3.3.3.2 牡蛎中低毒和高毒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藏条件的变化 | 第43-45页 |
3.3.3.3 小鼠法检测牡蛎中脂溶性贝毒假阳性结果来源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