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制品的标准与检验论文

小鼠法检测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来源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综述第10-23页
    1.1 牡蛎和贝类毒素第10-14页
        1.1.1 牡蛎第10页
        1.1.2 贝类毒素第10-14页
    1.2 贝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生物检测分析法第14-17页
            1.2.1.1 小鼠法第14-15页
            1.2.1.2 免疫分析法第15页
            1.2.1.3 细胞毒性测试法第15-16页
            1.2.1.4 酶活力抑制法第16-17页
    1.3 游离脂肪酸产生的机理、毒性与检测第17-21页
        1.3.1 脂肪与游离脂肪酸第17-18页
        1.3.2 脂肪的水解与氧化第18-19页
        1.3.3 游离脂肪酸与机体病变第19-20页
            1.3.3.1 游离脂肪酸(FFA)与肝脏病变第19-20页
            1.3.3.2 游离脂肪酸(FFA) 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第20页
        1.3.4 游离脂肪酸的检测方法第20-21页
    1.4 游离脂肪酸对贝类毒素小鼠法检测影响第21-22页
        1.4.1 牡蛎体中有害物质的富集第21页
        1.4.2 脂溶性有毒物质--游离脂肪酸第21-22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小鼠法检测牡蛎中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来源的分析验证第23-27页
    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1.1 实验样品第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页
        2.1.3 实验试剂第23页
        2.1.4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牡蛎样品的前处理第24页
        2.2.2 牡蛎提取物的制备第24页
        2.2.3 牡蛎提取物的检测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26页
        2.3.1 质谱法确证分析第25页
        2.3.2 小鼠生物法检测结果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牡蛎中脂溶性有毒物质-游离脂肪酸的检测第27-47页
    3.1 实验材料第27-29页
        3.1.1 实验样品第27页
        3.1.2 实验仪器第27页
        3.1.3 实验试剂第27-28页
        3.1.4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28-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0页
        3.2.1 牡蛎样品的前处理第29页
        3.2.2 牡蛎样品总脂肪的制备第29页
        3.2.3 游离脂肪酸的的制备第29-30页
        3.2.4 三氟化硼甲酯化第30页
        3.2.5 GC检测条件第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46页
        3.3.1 37脂肪酸甲酯检测分析第30-38页
            3.3.1.1 37种脂肪酸甲酯检测结果第30-32页
            3.3.1.2 37种脂肪酸甲酯不同浓度标准曲线第32-38页
        3.3.2 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牡蛎中游离脂肪酸甲酯含量第38-40页
            3.3.2.1 加速实验第39-40页
            3.3.2.2 不同温度储存实验第40页
        3.3.3 牡蛎中脂肪酸甲酯变化第40-46页
            3.3.3.1 牡蛎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贮藏条件的变化第42-43页
            3.3.3.2 牡蛎中低毒和高毒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藏条件的变化第43-45页
            3.3.3.3 小鼠法检测牡蛎中脂溶性贝毒假阳性结果来源分析第45-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赏识型课堂的构建--以《价格变动的影响》为例
下一篇:翻转课堂在高中思想政治教中的运用状况及实施对策--以《树立正确消费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