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的中国语言观研究--以《中国文法》为例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卫匡国的生平及其汉语背景研究 | 第20-34页 |
2.1 卫匡国的生平及作品 | 第21-25页 |
2.2 卫匡国的汉语背景研究 | 第25-30页 |
2.2.1 卫匡国的中国语言观的发展条件 | 第25-26页 |
2.2.2 卫匡国的汉语能力 | 第26-28页 |
2.2.3 卫匡国的中国语言观分期 | 第28-30页 |
2.3 《中国文法》 | 第30-32页 |
2.4 其他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语研究成果 | 第32-34页 |
2.4.1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 | 第32页 |
2.4.2 曾德昭《大中国志》 | 第32-33页 |
2.4.3 万济国《华语官话语法》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卫匡国的语音观及汉字认知 | 第34-49页 |
3.1 卫匡国的语音观 | 第34-42页 |
3.1.1 汉字词条 | 第34-36页 |
3.1.2 声韵母拼合表 | 第36-38页 |
3.1.3 声调 | 第38-39页 |
3.1.4 词条的特点与缺漏 | 第39页 |
3.1.5 有关语音的问题 | 第39-42页 |
3.1.6 卫匡国语音观总结 | 第42页 |
3.2 十七世纪其他传教士对汉语语音的认知 | 第42-44页 |
3.2.1 金尼阁的语音研究 | 第42-43页 |
3.2.2 曾德昭、安文思对汉语语音的描述 | 第43-44页 |
3.3 传教士语音观对比 | 第44-46页 |
3.3.1 卫匡国的注音和金尼阁拼音方案的联系 | 第44-46页 |
3.3.2 汉语音节的数量 | 第46页 |
3.4 汉字认知及对比 | 第46-49页 |
3.4.1 卫匡国的汉字认知 | 第46-47页 |
3.4.2 汉字认知补充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卫匡国的汉语语法观 | 第49-57页 |
4.1 《中国文法》中的汉语语法观 | 第49-54页 |
4.1.1 《中国文法》语法详述 | 第49-52页 |
4.1.2 卫匡国对汉语语法的认知 | 第52-54页 |
4.2 其他十七世纪传教士的语法观对比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语:卫匡国中国语言观的影响和启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