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谷类制食品论文--稻米制食品论文

大米蒸煮溶出淀粉对米饭质构的影响及米饭质构的电化学评价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29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 影响米饭质构的因素第16-21页
        1.2.1 米饭质构概述第16页
        1.2.2 米饭质构的影响因素第16-21页
    1.3 米饭质构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1 主观评价法在米饭质构评价中的应用第21-22页
        1.3.2 客观评价法在米饭质构评价中的应用第22-25页
    1.4 电化学传感器和食品品质评价第25-27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米饭蒸煮中淀粉溶出机制及米饭粘附层形成机理第29-51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29-31页
        2.2.1 试验样品第29页
        2.2.2 试验试剂第29页
        2.2.3 试验设备第29-31页
    2.3 试验方法第31-36页
        2.3.1 大米样品化学成分分析第31-35页
        2.3.2 蒸煮米饭第35页
        2.3.3 米汤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3.4 米汤中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3.5 米汤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3.6 米饭粘附层中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第35-36页
        2.3.7 米饭粘附层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36页
        2.3.8 米汤及米饭粘附层的光学显微结构表征第36页
        2.3.9 米饭表面的微观结构表征第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8页
        2.4.1 测定波长的确定第36-37页
        2.4.2 标准曲线绘制第37-38页
        2.4.3 大米化学成分分析第38页
        2.4.4 大米蒸煮中米汤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第38-39页
        2.4.5 米汤中固形物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第39-40页
        2.4.6 大米蒸煮中游离到米汤中的直链及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第40-41页
        2.4.7 不同蒸煮温度下米汤中淀粉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结构第41-42页
        2.4.8 不同蒸煮温度下米饭粘附层中固形物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第42-44页
        2.4.9 米饭粘附层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随温度的变化第44-45页
        2.4.10 不同温度下米饭粘附层中淀粉在光学显微镜下的结构第45-46页
        2.4.11 不同浸泡时间对米饭粘附层含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46-47页
        2.4.12 不同米水比例对米饭粘附层含量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47-48页
    2.5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3章 大米蒸煮溶出淀粉对米饭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1-67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51-52页
        3.2.1 试验样品第51页
        3.2.2 试验试剂第51-52页
        3.2.3 试验设备第52页
    3.3 试验方法第52-56页
        3.3.1 米汤化学成分分析第52页
        3.3.2 大米及米汤中淀粉的分离纯化第52页
        3.3.3 大米及米汤中淀粉的凝胶过滤层析第52-53页
        3.3.4 米汤中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分离纯化第53页
        3.3.5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蓝值的测定第53页
        3.3.6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碘复合物吸收光谱测定第53-54页
        3.3.7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碘亲和力的测定第54页
        3.3.8 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化学成分分析第54页
        3.3.9 直链及支链淀粉的凝胶过滤层析第54页
        3.3.10 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的光学显微结构第54页
        3.3.11 米饭的蒸煮第54-55页
        3.3.12 米饭质构的测定第55-56页
        3.3.13 米饭微观结构的表征第5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6-66页
        3.4.1 米汤中化学成分分析第56-57页
        3.4.2 天然稻米淀粉及米汤中淀粉凝胶色谱图第57页
        3.4.3 米汤中分离的直链及支链淀粉的特性分析第57-60页
        3.4.4 米汤被不同取代处理后米饭质构的变化第60-61页
        3.4.5 米饭蒸煮过程中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第61-63页
        3.4.6 米汤被不同取代处理后米饭微观结构变化第63-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米汤电化学信号与米饭质构的关系研究第67-87页
    4.1 引言第67页
    4.2 试验原理第67-69页
        4.2.1 电化学原理第67-68页
        4.2.2 方波伏安法第68页
        4.2.3 循环伏安法第68-69页
    4.3 试验材料与设备第69-70页
        4.3.1 试验样品第69-70页
        4.3.2 试验试剂第70页
        4.3.3 试验设备第70页
    4.4 试验方法第70-73页
        4.4.1 大米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测定第70页
        4.4.2 煮饭第70-71页
        4.4.3 米汤中直链及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第71页
        4.4.4 电化学信号采集第71页
        4.4.5 方波伏安法数据采集第71-72页
        4.4.6 循环伏安法数据采集第72-73页
        4.4.7 电化学信号特征值提取第73页
        4.4.8 米饭硬度及粘性的测定第73页
        4.4.9 数据处理第73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73-85页
        4.5.1 不同种类大米的理化指标及质构指标分析第73-75页
        4.5.2 米汤中直链及支链淀粉含量与米饭硬度及粘性的相关性第75页
        4.5.3 大米样品聚类分析第75-77页
        4.5.4 方波伏安法下米汤电化学信号与米饭质构的关系第77-81页
        4.5.5 循环伏安法下电化学信号与米饭质构的关系第81-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基于米汤电信号的米饭质构预测模型及大米级别判别模型的构建第87-109页
    5.1 循环伏安电化学技术下的米饭质构预测及大米分级第87-99页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第87-88页
        5.1.2 模型的验证第88-89页
        5.1.3 大米分级鉴别第89-90页
        5.1.4 判别结果分析第90-92页
        5.1.5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米样分级鉴别第92-99页
    5.2 方波伏安电化学技术下米饭质构预测及大米分级第99-108页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第99-100页
        5.2.2 模型的验证第100-101页
        5.2.3 大米分级鉴别第101页
        5.2.4 判别结果分析第101-104页
        5.2.5 基于主因子得分的米样分级鉴别第104-108页
    5.3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3页
    6.1 主要结论第109-111页
    6.2 创新点第111页
    6.3 后续工作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程锦国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慢性肾炎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